王 曙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英语公众演讲”课(EPS)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
王 曙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近年来演讲比赛与演讲课程的同步发展带动了演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焦点。然教学实践与研究现状表明,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势在必行,并且EPS的课程性质与定位理应成为本土化的首要问题。“英语公众演讲”课应该是一门涵盖语言交流、内容与情感交流、思维交流和跨文化交流四个层次的交流艺术(communication art)课程,其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口译等课程的衔接将是今后演讲研究不可回避的选题,也是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的重要议题。
“英语公众演讲”课;本土化;课程性质;交流艺术课程
公众演讲课程(Public Speaking, PS)的开设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众多高校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开设了诸如“演讲与口才”、“语言交流艺术”、“演讲学”的课程。同时,公众演讲课在各大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英语公众演讲”课(English Public Speaking, EPS)则引自美国的“公众演讲”课,在中国仅有十至二十年的历史。[1]但英语演讲课程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在全国高校落地开花,从最初的几所院校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到2006年近40所院校设立此课程,再到如今全国近200所高校广泛开展,英语演讲课已成为高校英语选修课或必修课中非常热门的课程。[2]尤其是近年来演讲比赛与演讲课程的同步发展带动了演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英语演讲”、为关键词,检索范围“主题(模糊)”,从1991年至2013年,共1587篇文章,许丽华(1991)或许是最早撰文探讨英语演讲的学者,早在1991年就谈到英语演讲训练的四个基本步骤。[3]胡文仲(1992)也谈了“一次英语演讲比赛的启示”。[4]特别是2004-2013年国内英语演讲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近十年论文数量翻四倍(见图1)。
图1 2004-2013年国内英语演讲期刊论文发表趋势
这是人们对于英语演讲能力的逐步关注与重视的表现,尤其是英语演讲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的纷纷开设,更多的英语演讲教师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论文集中于英语演讲教学研究,英语演讲比赛实践的关注度也较高。而关于英语演讲理论构建的研究偏少,明确提出课程性质与定位的论文寥寥无几。毫无疑问,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国外是交流艺术课,那么在我国高校呢?这就涉及到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问题。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英语公众演讲课程教学的探讨无疑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在英语专业连续三年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的背景下,在英语类专业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课程准确定位实属必需。殷苏娅(2005)似乎提到,英语公众演讲课在中国是一门交流课程。[5]而被誉为“演讲圣经”的《演讲的艺术》作者Stephen E. Lucas(2013)却指出:“English public speaking is an EFL course in China.”[6]田 朝霞(2013)也表明:“EPS在中国高校是一门英语(EFL)课程。”[1]因此,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首要解决的就是EPS的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
“英语公众演讲”课的课程定位问题, 主要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处理与公众演讲课(PS)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与英语口语课等其它英语(EFL)课程的关系。
笔者认为:“英语公众演讲”课是一门交流艺术(communication art)课程。但与美国作为传播学的交流艺术课程有区别,这涉及到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设计。
英语口语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最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应变能力,是英语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郭海英,占晓春2013)。[7]不过,学者也意识到英语演讲课是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可以考虑将其发展成为系统训练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王彤,2001)。[8]试想一下,如把英语演讲课当做EFL课程对待,那么英语口语课与演讲课的区分度就不大了,也失去了英语口语课存在的理据。其实,英语口语课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更是与演讲课程密切关联的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英语口语与演讲课程体系
程琪龙(2004)认为:“语言的生理性、社会文化性和思维性可以是三种不同视角对语言基本属性的表述。”[9]因此,在中国高校“英语公众演讲”课作为交流艺术课程也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课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 EPS首先是一门语言交流课。EPS作为一门EFL课程,首要目标就是语言基本技能(读、写、说、听)的培养。第二层次, EPS是内容与情感交流课程,语言作为信息与情感的载体存在。第三层次, EPS是思维交流课程,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第四层次, EPS是跨文化交流课程,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才是EPS与PS区别的本质意义。(见图3)
图3 中国高校“英语公众演讲”课分阶段、分层次的交流艺术课程
虽然目前教学实践中在部分地区、部分高校暂时无法实现以上四个层级的要求,在一些高校该课程被当做一门EFL英语课程来开设,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其在中国高校本土化的应有定位。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国内部分高校已走出了跨越性的一步。石坚在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10thed.)序二中就谈到:“四川大学从2002年就开设了英语演讲课,作为全校的公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川大,英语演讲课不是口语课,也不是理论课和知识课,而是‘英语+演讲’的特殊课型,‘集听说读写视之大成’,与其它课程相辅相成,学生在其他课上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在演讲课上得到充分体现。”[1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英语演讲课程已不是纯粹的EFL课程。因此,只有具有层级区分的课程定位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英语演讲课程发展的需要。随着演讲课程在更多高校的开设,演讲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区分阶段层次的纯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将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其实,王立非(2009)在《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言中就指出了“教学演讲”和“演讲教学”分别作为演讲课的基础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区别。[11]
在中国高校,“英语公众演讲”课作为交流艺术课程来开设必然涉及到与其它英语(EFL)课程的衔接。Stephen E. Lucas也指出:“It builds upon and extends other courses in the EFL curriculum.”[12]2013年12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 “第四届全国英语演讲与写作教学学术研讨会”就是首届演讲与写作相结合的盛会,英语演讲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学者研究的新方向。而演讲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口译等课程的衔接将是今后演讲研究不可回避的选题,也是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的重要议题。
被誉为“演讲圣经”的《演讲的艺术》中国版与中文版的相继出版就是该课程在中国高校本土化需求的回应。正如石坚(2010)谈到的:“《演讲的艺术》展现的是演讲的艺术,但又绝不仅仅是演讲,更是与人交流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10]笔者相信,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势在必行,“英语公众演讲”课作为交流艺术课程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也将在更多的高校实现。
[1] 田朝霞.“英语演讲”课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探讨——其课程性质与基本教学观[J].中国外语教育,2013,(2):34-40,80.
[2]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2011“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41.
[3] 许丽华.英语演讲训练入门[J].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76-82.
[4] 胡文仲.一次英语演讲比赛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28-30.
[5] 殷苏娅.英语演讲课教学:中国高校英语课程的重要补充(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2005,(4):3-15,128.
[6] Lucas, S. E.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 cs,2013,(2)163-182,287.
[7] 郭海英,占晓春. 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口语产出的影响因素刍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205-207.
[8] 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众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3):46-52.
[9] 程琪龙.语言系统的人类属性[J].外语研究,2004,(2):1-4,80.
[10] 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ed.)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11] 王立非.前言. 载王立非,李平(编).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2] Lucas, S. E. The Role of Public Speaking in China’s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A].In Wang Lifei & Li Ping(eds.)English Public Speaking in Global Context: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Loc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ourse (EPS)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WANG Shu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s and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in recent years brings up the rise of speech research. And it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status call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prime problem of the localization,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author fi rstly suggests that EPS is a communication art course in China,covering four levels a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emotion communication, thinking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econdly discusses the cohesion between EPS and other EFL courses.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localization; nature of the course; communication art course
H319
A
1673-9272(2014)03-0130-03
2014-03-20
201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视角下的英语演讲言语修辞艺术研究”(编号:12C0730)。
王 曙(1975-),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公众演讲、翻译理论。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