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毛色纯黑的小公驴,一路欢畅地晃在逼仄的乡间小路上,驴背上的喜婆,口里含着烟袋,不时地深吸两口旱烟。一段并不遥远的距离,在这歪歪斜斜的蹄印串联下,两个本来陌生的青年男女却要由此牵手相携,厮守终生。
理想的爱情,是“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守望,是一诺相许相守以死的坚贞。从古风上邪的“我欲与君相知”,到诗经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从卓文君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到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甚至连才女张爱玲也颤然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爱情的难得在于在正确的时间,邂逅了正确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还君明珠的哀婉,有缘无分的感叹,“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的无奈。幕幕悲剧,声声泣血,在误会、悔恨交织的情绪中怅惘于永远不再的往昔。繁华落寞,花开无声,却又凋零在细碎的江南烟雨之中;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上,过客匆匆只是那经历岁月打磨的容颜,再也未能等到前来迎娶的花轿。园中的桂树,摇落下的花瓣,碎成一地的荒芜。
千里有缘来相会,对面无缘手难牵。在礼法森严、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环境中,所谓缘分便被礼法的长枪高高挑起,执著于爱情的男男女女羁绊于俗世道德的规范,在爱和欲的煎熬中等待命运的安排。当然,其中也有敢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勇敢拼搏的人: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文君夜奔;梁祝生未能同房,便用死去捍卫爱情的忠贞;焦仲卿和刘兰芝用生命去诠释着生死白头的坚守。只是,他们的代价却是生命。
在存天理、灭人性成为集体意识之后,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便成了淫乱的代名词,为社会礼法不容。当社会以道德约束人性之时,人性便需要寻找一个可以释放的渠道,去实现能量的释放,而民间的媒婆便承担了这种社会功能。在国人的文化理念中,与性相关的话题都是有所禁忌的,而媒婆的工作却是与性相关,朱伯庐甚至在其家训中直斥“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因此,媒婆的社会地位往往是较低的。尽管媒婆的社会地位不高,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群体在社会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古代合法婚姻中的重要流程之一便是媒妁之言,只有经过媒人的“东家跑、西家扯”,一桩婚姻方才算得上中规中矩。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哪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老且不嫁”。《唐律疏议》中也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婚嫁要行媒成为婚姻的法定条件。
媒婆这个职业自古便有,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间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而媒妁制度,也以法律条约和道德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俗话讲“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在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媒婆穿插于乡间阡陌深宅里弄,用一张巧嘴串联起人间的姻缘。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媒婆这个职业分为官媒和私媒。政府往往专门设立官媒,由他们掌管百姓的婚姻嫁娶。官媒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当时的媒官被称为“媒氏”,从国家领取一定的俸禄,执行公务。《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刑者,归之于土。”上述文字说明了媒氏的具体职责有:一、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二、通令成年男子要按时结婚,不可逾期;三、每年二月农忙之前,督促青年适龄男女及时结婚;四、监督、执行财力的数量;五、主管婚姻诉讼案,惩罚那些违法者。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官媒制度最早也是最完备的记载。而真正鲜活地活跃在中国民间历史舞台上的媒人往往是形形色色的私媒,在流传下来的戏剧形象中,我们可以依稀窥得当年纵横乡间走门串户的媒婆风采:身着红艳的花袄,腰上斜插着长长的烟袋,一颗大媒婆痣横在嘴角上。而她的那张利嘴,却又能极尽渲染之能事。民间俗谚如此讽刺媒婆:媒婆是个油嘴猫,东家舔油西家叨。甜言蜜语两头骗,沟里放牛两边捞。管你牡丹配漆树,管你蜜梨配花椒。一心只为捞钱财,三寸舌头任随摇。只要钱财捞到手,管你婚姻歹与好。只要吃饱喝得足,管你牙齿咬舌刁。恩爱情人被拆散,油猫得利乐逍遥。媒婆是个油嘴猫,不遭雷劈遭火烧!
在古代,媒人除了这一称谓外,还有不少别称,如红娘、伐柯、保山、冰人、约、月老种种。唐代元稹作《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莺莺的侍女红娘从中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诗经·幽风》中有《伐柯》篇,诗中唱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来,人们称媒人也叫“伐柯”。保山的意思是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换而言之,用保山喻媒人,是言其可靠性能确保男女终身合美无隙。另外,还有把媒人叫做冰人的。此语出自《晋书·索紞传》:“孝廉令狐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日:‘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上与冰下人语,为也。君当为人做也。君在冰阳语阴,媒介事媒,冰泮而婚成。”
媒婆说媒,讲究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尽管这种以媒人为婚姻桥梁的爱情模式在后世广为诟病,但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经久不衰,作为一种制度流传下来,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健,从某种角度上也说明了这种婚姻制度存在着其合理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双重把关,让偏于感性的爱情更贴近理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婚姻却牵涉到两个家庭,在宗法制的文化形态中,婚姻关系的第一要义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幸福,而是两个家族之间利益平衡。小到士族间的嫁娶,大到邦国间的和亲,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约定下的婚约是具有法律条文性质的契约。而中国古代那种牵手一生、不离不弃的爱情模式也多是得益于这种媒妁的介入模式。
随着时间的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媒婆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充当媒妁社会功能的机构和个人却以更多的花样、更多的方式涌现出来。当前社会上的各种婚介中心,收视率极高的电视相亲类节目,乃至各种相亲网站、相亲会,都可以看做是媒婆在当今社会的一个演变。只是,当下的这种相亲节目更多地被赋予了娱乐化、商业化的意味。
春风一杯酒,邀月花为媒。携上月老手中的红线,穿插游走于美好的姻缘间,快乐的媒婆们将两个小泥人捏碎,再造一个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躯壳。红线缠绕,灵魂牵手,白首相知,一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