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平
新课标已经在高中教学中实施一段时间了,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许多教师在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是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让每一名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是以班为单位的。在一个班里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情况、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教学设计应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切忌向应试教育时那样搞一言堂、一刀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必要非要按照自己的教案讲授,遇到学生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并及时解答问题。当大部分学生听起来有难度时,我们要适当调整教学,要尊重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历史虽然是文科类,大部分知识需要记忆,但仅仅靠记忆还不足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能够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情况,尽量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
当然,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放弃“尖子生”的思想,我们不能为了升学率而给个别学生“开小灶”。我们要给予全班学生同等的待遇,要关注班内的每一名学生,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充分“备学生”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要展开分层次教学,照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享受进步的愉悦。让学生在益智的同时,树立对生活和人生的信心,达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水平,然后在布置作业时有针对性地布置分层次的作业,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同时,这种分层作业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分层作业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做作业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完成的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长时间的锻炼还会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慢慢地培养起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性、求知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起点来评价,多鼓励,切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对优生可实事求是地批评,对学困生要抓住其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大部分的知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应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条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需求。课堂教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教师就要抛弃旧有的观念,摆脱单一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例如,讨论式、自学式、学生讲述式、观影式等等。总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还可以利用时下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把历史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声音资料等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接受,更容易去理解,更轻松去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单调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互联网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参与资料的查询、网页制作、课件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历史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幻灯、多媒体制作使历史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该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此,不少教师都采用“圆桌”式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生生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历史,感受每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中的体现就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新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
四、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不是要用其他的学科内容,生活实践,政治观念来取代历史本身成为历史教学主要内容。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历史课程的综合与渗透,不能把历史课变成“杂”课。实际上新课程理念在一开始就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有一个“历史性”的定性,说明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突出强调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方面独到的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必须明确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目的在于帮助理解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深化历史教学,为历史教学服务。要掌握好学科扩散中的适时、适度、适量原则,不能搞成大拼盘,而且对引进历史课堂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影响较大的可以多讲一点,对历史发展影响不大的可以少讲一点,切忌陷入对某一学科的系统分析之中,否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容易忽视对历史本身的传授。历史教学应该拓展,提高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但这种拓展是要有一个中心的,而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也只能是历史本身。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每一名历史教师都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教学态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做好每一名学生的工作。只有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我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