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有一位资深报人刘光炎,二三十年前在台湾出版了一本《梅隐杂文》。此处杂文取广义,是内容庞杂的意思,其实是一册民国官人轶事录。刘光炎写人记事多从史料细节入手,真实客观,亲切感人,其姻亲陶希圣评价这部书稿有着日常生活中“一餐饭,两味小菜,三杯酒”式的从容和悠然自得。
书中有笔墨事涉叶楚伧,例举一二。
抗战时期,重庆遭遇轮番大轰炸,各家报馆都被迫停刊,纷纷撤往郊区躲警报。一日,接蒋介石手令,要求《中央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扫荡报》、《新蜀报》等十多家报纸组织起来办一份“联合报”,由王芸生和刘光炎负责整个编务工作。有一天,报馆里来了两位官员,刘光炎到会客厅一看,大感惊讶,来者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副部长潘公展。刘光炎当场惊问:“如此大热天,叶先生何不叫人打个电话通知而要冒暑光临?”叶楚伧淡淡一笑,回答道:“你这说法不对。我这个部长是党官,‘联合报’是民间的联合报刊,以党官的身份,是不便对民间报刊颐指气使的。”
书中还说了一件事,记述叶楚伧的君子之风。抗战中期,中国文艺协会成立,身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叶楚伧到会讲话,正侃侃而谈,中央大学一位教授忽然站起来制止,理由是今天乃文艺工作者的聚会,不欢迎大官长的训话。那位教授何许人?书中没有交待。民国年间学人风骨铮铮是常态,教授的抢白理不糙话糙,一时闹得叶楚伧有点难堪。人们以为叶秘书长脸上会挂不住,扭头看时,叶楚伧已黯然退下,临下主席台还向台下鞠了个躬,安安静静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事后大家弄明白了,叶楚伧原来是这个会议的发起人和筹备人,他所报告的是发起人本应该阐述的“开场白”,并不是“训话”。当大会主持人重新请叶楚伧上台继续讲话时,他脸上非但没有半点愠色,反而挂着一丝淡淡的笑容。如此淡定,今人难以企及,当时也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书、小凤,江苏周庄人。早年参加南社,后来参加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叶楚伧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后来改从政。半官半文,忽朝忽野,这八个字是叶楚伧人生的真实写照。叶楚伧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人物,他病逝于1946年,在政治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他的从政经历,后人对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多有忽视。
少年的回忆中充满了哀伤
叶楚伧之子叶元在《忆先父叶楚伧》一文中说,“父亲在子女面前甚严肃,很少和我们闲谈,更少谈到他自己。有时也谈一点,总是谈他童年时候的贫困生活,如何穿着破旧的鞋子去上学之类,教育我们要勤劳俭朴。”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滋补剂,可是叶楚伧的童年却充满了哀伤。
叶楚伧的哀伤源自于家庭的破落。沿着叶氏家族史往上追溯,吴县周庄的叶太和酱园简直是荣耀风光的代名词。经商发迹的鼎盛时期,叶家修建了大宅深院“祖荫堂”,期盼祖先的福祉能够荫庇叶家后代。无奈造化弄人,辉煌的家族说衰败就衰败了,到了叶楚伧父亲那一代,叶家开始走下坡路。
他父亲叫叶凤巢,生性爱交朋友,慷慨大方,木桶的短板是他不事生产,眼睁睁看着叶太和酱园因无人打理走向荒芜,叶凤巢依然是一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公子派头。《叶楚伧年谱简编》说叶凤巢“身为前清秀才,却鄙视帖括之学,不屑于逐鹿举业,因而家道衰落,千金尽散。不得已假馆授徒,借以维持生计,后游幕浙中,受聘于杭、嘉、潮三府统领署中文案”。叶楚伧11岁那年生母王氏去世,叶凤巢再婚,楚伧及其妹宗渊形同被抛弃的孤儿,幸好有姨父姨母沈仲眉夫妇援手相助,才度过了那一道难关。
叶楚伧无疑继承了父亲身上的某种基因,他后来的行侠仗义、浪迹天涯,都与早年叶凤巢的行事作派太相像了。据《年谱》载,1903年,叶楚伧入上海南洋公学就读,一学期后转入庞青臣主办的浔溪公学,庞家是上海南浔旺族,庞青臣是康有为的儿女亲家,满脑子新思想。曾捐巨资赞助孙中山闹革命,因此浔溪公学学生思想新潮,崇尚西方进步学说,经常公开抨击清廷。不久,叶楚伧被卷入学潮,学校解散,他只得返回吴县,学业无成,备受亲友嘲讽,幸亏有姨父姨母沈仲眉夫妇不时温言慰藉。
1907年,叶楚伧21岁,他来到苏州高等学堂就读。毕业之际,学堂发生了一件事情:按清廷规定,凡高等学堂毕业生,可视为举人五贡,分授七品官职,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这是良机。可叹的是,有机会之处就有腐败,学校某监督受贿作弊,愤怒的学生将其一顿痛打,从而引发学潮,校方禀报江苏巡抚,指控叶楚伧是革命党派来的罪魁,叶被拘捕入狱。多亏童年恩师陶小■面,邀集地方乡绅,联名致书在京城的苏籍官员,多方斡旋方得出狱。
了却了一场牢狱之灾,叶楚伧无意继续留在南浔。正巧在广东汕头主持《中华新报》笔政的同乡好友陈去病因病辞职,极力推荐叶楚伧,叶楚伧匆匆去了南方,与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汾湖的记忆
即便是后来做了高官,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伧依然保持着往日飘逸洒脱的派头,无论上班还是开会,他常随身携带一把小小的白磁茶壶,知悉内情的同事明知道那是装酒用的,还是有人明知故问,他便微笑道:“不要破解了我这个‘机密’,古人云‘寒夜客来茶当酒’,我这是白天公干酒当茶。”其子叶元也说:“我父亲是个文人,尽管后来当了官,但不脱书生本色,仍旧是个文人。”
叶楚伧文学造诣很深,是一位极为难得的全才。郑逸梅说叶楚伧在小说、诗词、散文、戏剧上都有不俗成就,他的笔名有叶叶、小凤、湘君、箫引楼主、之子、老凤、单公、龙公、屑屑、春风、琳琅生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从文态度或者作品风格——叶楚伧被划入鸳鸯蝴蝶派都纯粹是个误会。其作品《如此京华》《前辈先生》,包括那部半个月内写完、为他赢得盛名的《古戍寒笳记》,处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哪里看得到半点鸳鸯蝴蝶的影子?他自己也说:小说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必须十分注意作品行世之影响,作者必须严肃认真,对社会、对读者极其负责的态度,那种借言情、黑幕以及诲淫诲盗的小说商,无异乎私贩鸦片者。鸳鸯蝴蝶派研究学者、苏州大学教授徐斯年将叶楚伧划为鸳蝴派中的“教化派”,恐怕也是出于无奈。鸳鸯蝴蝶派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除了左翼文学被称作正宗的“纯文学”外,其他难于归类的文学作品都逃脱不了被戴上鸳鸯蝴蝶派帽子的厄运,这样的文学现象一直持续了若干年。
《古戍寒笳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写明末清初的一段反清旧事,结局以悲剧收尾,虽然写出了抗清力量如何发展,抗清英雄如何有勇有谋,但毕竟不可改变明朝灭亡的历史事实。叶楚伧在书中夫子自道,小说是借“英雄轶史”之酒杯,浇自家“胸中块垒”。书中写了三支抗清义师,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以袁灵芝为首的分湖之旅。据《吴江县志》载,汾湖旧称分湖,位于县城东南六十里。而叶楚伧的故乡就在汾湖两岸,书中的人物原型都是他从小所景仰的、耳熟能详的先贤。
范烟桥所作序言中,将叶楚伧《古戍寒笳记》与吴汉槎《秋笳集》相比,认为小凤乃汉槎之再生,前书乃后书之复作。徐斯年教授评论说:“叶小凤没有把吴汉槎作为《古戍寒笳记》的人物模特儿,然而汉槎却成了这部小说的‘情感模特儿’。”
1909年,叶楚伧在广东加入同盟会。是年冬天,思乡情切,回江苏吴县与妻儿共度春节,重游汾湖,百感交集,有《庚戌(1910)纪事十六首》纪其事:“叶家埭外碧波洄,正月初三访墓来。白头村妪知野史,临风遥指小池隈”(其一)。又有纪梦诗《梦吴江行》,其序曰:“冬夜之午,梦身在旧朝,城守吴江,时城外围敌以数万计,累月未破;继闻苏浙相次沦陷,孤城残坏,兵无斗志,遂为敌乘;惘然出城,兵不满百,思奔赴行在,又不得达,大哭而醒。”
其时南社刚成立一年多,创始人柳亚子、陈去病都是吴江人,叶楚伧经表兄陈去病介绍加入南社后,也成为南社早期重要成员,他们与汾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汾湖也成了他们经常聚会吟咏的处所,凭吊遗迹,诗词唱和,满腔的悲愤在叶楚伧胸中激荡。
激荡在他胸中的还有叶氏先辈的满门风雅。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重现秦淮河畔的繁华,强制江南豪门迁移南京,世居同里的叶氏第十五世叶震宗不愿离开故土,用重金贿赂官员,被人告发,朝廷下令满门抄斩。四岁幼童叶福四被好心人隐藏,送至汾湖陆姓亲戚家,多年后才重新恢复叶姓,成为汾湖叶氏的始祖。叶福四当年避难之处是叶家埭(即今梦午堂故里),后世出了不少名流,有叶绍袁、叶燮以及才女叶小鸾、叶小纨等,其中叶绍袁即为《古戍寒笳记》中的人物原型之一。
1909年农历岁末已经是叶楚伧第二次重访汾湖了。此前楚伧曾在沪上古玩店里寻觅到一方端砚,砚上镌刻有“明末吴门叶小鸾”七个字,为此楚伧详考了叶家族谱,证实了小鸾与他为同支的猜想,确切地说,楚伧是小鸾的九世从孙,中间隔着近三百年的时空。
这年正月初三,天气阴冷,叶楚伧步履匆匆来到叶家埭,残垣断壁的午梦堂,杂草丛生的疏香阁,无一不勾起他环绕在心头的怀古幽思,几经问讯,终于有“白头村妪知野史,临风遥指小池隈”,寻迹而去,找到了“叶家小姐坟”,叶楚伧异常兴奋,在叶小鸾墓茔前凭吊良久,写下《正月初三过汾湖旧居,访得祖姑叶琼章墓址于大富圩宝生庵之阴,成二律以志奇幸》,诗云:“迷阳芳草旧灵芬,一代文章才女坟。魂断寒碑香冷落,梦回春水碧缤纷。松楸树底啼鹃血,菡萏风前簇蝶裙。天使白头亭长健,隔堤为我溯遗闻。”“汾堤吊梦成前事,今日■又过湖。金鉴百年诗谶语,玉钗两度合离符。晓风细细探孤魂,绮思深深拥翠蒲。却恨棠梨魂返日,纸灰飞蝶在征途。”
两年后,叶楚伧在上海主编《太平洋报》,协助编辑的有柳亚子、苏曼殊、李叔同、林一厂、余天遂、胡朴安、姚■、胡寄尘等。报社用的全部铅字都来自于一家地下印刷厂,那是陈其美创办的一个机构。辛亥革命后,陈其美当了上海都督,秘密印刷厂再无存在之必要,便送给了一心想办报的叶楚伧。潘公展的《陈其美传》中说:“《太平洋报》整天闹穷,其美好几次,像散步一样地推进编辑部的门,对主持人叶楚伧笑嘻嘻地说:‘楚伧,钱又不够用了?’说着,从马褂里取出一张支票递给他,一千或二千,直到关门为止。”
报社虽然经常闹穷,但是气氛却很快乐。叶楚伧依然念念不忘故乡汾湖,据邵元冲《曼殊遗载》:楚伧屡次三番求苏曼殊画汾湖图,曼殊虽说口头答应,却迟迟不动笔,一日,楚伧约曼殊至其画室,案设笔砚、绢幅、雪茄烟、朱古力糖等,将曼殊反锁房内,逼他作画。曼殊无奈,只得挥毫泼墨,越时许,叩门大呼:“绘已竣工,放我出也——”楚伧隔窗一望,只见桌案宣纸上影影绰绰,似有一轮明月,一叶扁舟,三五疏柳,依稀茅屋……好一幅《汾湖吊梦图》呼之欲出,叶楚伧欣喜若狂,当晚拉苏曼殊上馆子饱餐一顿,并赠豹褥一条。这事在民国年间广为传诵。
又过了两年,1914年夏,叶楚伧主办的另一份报纸《生活日报》因欠款被控停刊,是年秋天,遂着手写作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当年11月在《七襄》杂志上开始连载,至第八期载完,1917年由上海《小说丛报》社出版单行本,姚民哀写跋赞曰:“苟不能定天下安危,兴王霸之业,则退而著书,造福后生,针砭社会,亦足以法。”南社王平陵先生评价叶楚伧的创作时说:“写作的技巧,是平易通俗的文章,但不比今天的白话文更难懂些。他们确实是旧时代的晨钟暮鼓,不知唤醒了那时代多少年轻人的迷梦!”
才子当年亦风流
1919年,新民图书馆出版《小凤杂著》,书中除刊载短篇小说12篇及小说杂论外,还有那篇名噪一时的美文《金昌三月记》。
金昌亭位于阊门外,阊门因靠近运河,历来是苏州城最繁华的地段,清朝孙嘉淦在《南游记》里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数万家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公所、会馆、青楼、行帮、民宅等相依为邻,成为真正的五方杂处之地,而金昌亭,为苏州胜游荟萃之地。
是年叶楚伧33岁,追忆更早的青春岁月,恍若一出绚丽多彩的梦。记忆中踏云而来的是一匹小青骢,青石的街道向晚,得得的马蹄声敲碎了寂寞的城。叶楚伧擅骑,遍寻吴县无敌手,听说有武弁徐某精于骑术,遂起比武之心,一日偶见一匹小青骢,栗耳瘦胫,扬鬃长啸,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之神驹也!当即跃身上马,时而小走,时而疾驰,恰逢徐某正放辔从身旁飞驰而过,叶楚伧一抖缰绳,夹紧双腿,“疾驰角之,自阿黛桥绕路三匝,如飞弹跳丸,破空而过”,耳边风声嗖嗖,间杂窃窃私议,楚伧的小青骢早已超过了徐姓武弁很远,忽然听到有清脆的喝彩声,立定了马头一看:喝彩者乃同春坊名姝采影。
叶楚伧在《金昌三月记》中,写了一帮青年才俊画舫征歌、欢游竞夕的场景,更动人处是写了那些在花船上营生的各色女子,“船娘多二十许丽人,织锦花鞋,青罗帕头,波光面影,一水皆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采影艺名花珍,能读书,教以词,琅琅上口,喜作男子妆,丰姿翩然,当时虽然只有16岁,却常为小姐妹们打抱不平。叶楚伧与采影私交甚笃,采影曾对楚伧云:“生遭不幸,至以歌舞媚人,何必自为文饰,忍气吞声,岂不越发令人寒齿耶?”楚伧听罢,为之惋叹良久,赠以《减兰》一阙:“采香泾里,倾国名花双舫旎。微雨帘栊,茉莉吹来一段风。蛮靴秃袖,一串歌喉珠跳走。堕落时流,值得为卿一度愁。”
叶楚伧费尽笔墨溢美的金昌名姝有十余人。小白兰花,名满全国。原姓蒲,无锡之荡口人。柔曼妩媚,丰华高贵,有压倒群芳之气概。绿梅影与花翡是一对姊妹花,一色衣裳,两般娇小,雏凤竞鸣,尤其惹人怜爱。美仁里彩琴,艺名花绮,能绘花草,画一莲花扇面,令楚伧题词,既题词罢,又设宴感谢,如此知书达礼之女流辈实不多见。百花巷王宝宝,俗唤王三,丰腴圆润,尤以柔媚胜,豪于饮,百斗不醉,曾约叶楚伧比诗斗酒,楚伧作一首诗,王三饮一觞酒,楚伧成《金昌杂咏》30绝,王三也连饮30杯,人面桃花,令人不饮也醉。此后叶楚伧每当豪饮,必思王宝宝。同春坊谢英,江湖名旦之后李双珠,邑令田宝荣所喜爱的卖烟艳妇金凤……无不勾起他青春岁月的无边思念。“风华少年,挟艳买桨,游虎丘、山塘间。夕阳欲下,缓缓归来,辄集于方基。野水上杯,名花列坐,笙歌隔水,珠玉回波。星转露稀,则两行红烛,扶醉而归。洵夜景之解人,欢场之韵迹也。”让人思念的还有“王三家咸瓜,花翠家玫瑰酒,林霏家八宝鸭,周二宝家龙团茶,皆擅一时之美。而尤以王瓜、花酒为最。瓜着齿,脆嫩芬芳,咸不伤涩,令人有厌薄珍错之想。”
1912年3月27日晚,驻扎在阊门外的新军因欠饷发生兵变,捣毁戏院,火烧商铺,溃散的兵丁们如狼似虎,闯入民房抢劫千余家,直到翌日上午才被弹压,市面始告平定。叶楚伧在《金昌三月记》中写道:“金昌兵变事起,市廛栉比,几尽付劫灰,燕梁莺屋,大受创损。”抚今追昔,不觉感慨系之。清代词人陈其年《平山堂感事诗》云:“轻红桥上立逡巡,绿水微波渐作鳞。手把垂杨无一语,十年春恨细于尘。”楚伧亦次其韵赋诗两首,其一云:“迢迢楼阁劫灰新,脉脉垂杨绾旧春。惆怅金昌门外道,香车无复逐轻尘。”其二云:“流絮飞花无那春,云烟重结此江滨。杜郎回首三年事,绮恨空情梦似尘。”
岁月的痕迹连同记忆一起被掩埋在了尘土荒草里,叶楚伧的表弟王大觉曾在《古戍寒笳记》的序言中说了一段往事:1917年春天,大觉路过阊门,有昔日金昌歌妓问他:是否认识叶郎?一句问话,不知勾起了几多心事,有甜蜜,也有酸涩。王大觉依稀忆起昨日短衣缚裤之翩翩少年,跃马顾盼,以为一世之雄。歌妓说楚伧与王三、翠弟交好,如今翠弟已病故,王三成了某达官妾,几近堕落……大觉听到此处,忍不住潸然泪下,前后才十年,“当日捧瑟侑觞之选,已零落游离若此”,星转斗移,世事沧桑,天上人间的故事,不断在演绎着新版本。
在姚大将军幕中
上世纪一二十年间是个大时代,叶楚伧的人生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黄花岗起义前夕,叶楚伧随姚雨平赴南洋各地,筹集钱财资助革命。武昌首义事起,光复后的广东军政府声援武汉,派遣北伐军从广州出发,乘船经香港赴沪,其时总司令是姚雨生,叶楚伧投笔从戎,入姚大将军幕中随军北上。
在出师的号角声中,叶楚伧写下了那篇气势磅礴的北伐誓师檄文,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股雄浑悲壮的楚风燕气,这一种风骨是坐在咖啡馆里的文人们无论怎么想象也不可企及的。
军幕中的生活也并非清一色都是金戈铁马,对于一个有情趣的人来说,生活处处都潜伏着生机。其南社好友、表弟王大觉在为《古戍寒笳记》写的序言中,讲述了叶楚伧的一段旧事:叶楚伧随姚大将军出征,“前军克敌,夜半渡师,指顾江山,笑语岭南姚将军曰,苟得关中响应,率精锐千骑,朝发徐宿,而夕收蓟燕矣。”姚雨平听罢哈哈大笑,赞道:“他日国家再有兵难,领兵者江南叶生也。”
叶楚伧与姚将军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好朋友——酒。有一则掌故传遍了当时的军政界:一日,有友人馈赠美酒十二坛,托叶楚伧转姚将军,楚伧乘一马车送往。时秋高气爽,辚辚长途间,凛冽颇有寒意,而溢出的酒香四处飘散,诱惑难挡,乃取一樽,顷刻间一饮而尽。既至姚邸,将军适逢外出,姚夫人出面款留,道:“将军一会就回,请稍候之。”楚伧坐候片刻,又忍不住酒香诱惑,目光频频投向酒坛,姚夫人见状,抿嘴一笑,将酒斟了一个满杯递到他面前,楚伧喝完后大呼痛快。姚夫人道:“先生酒龙,谅必未尽量,当再为暖酒,以解焦渴。”楚伧大喜,独酌独饮,不觉酩酊大醉,倒卧在沙发上,历一昼夜。于翌日傍晚方醒,亦不知谁人为之覆被也。问姚将军是否归来?仆人答道:将军昨晚就归来了,今日中午又已外出。楚伧大为惊讶,抬头看墙壁上的挂钟,正指向六点,与来此独酌,只距一小时许,而未知己之醉卧已易日也。如此魏晋遗风,让人笑谈之余又羡慕不已。
姚将军后来的经历颇为奇特。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姚雨平参加治丧,并护送孙中山灵柩到南京。值此时期,适逢微军老和尚在毗卢寺讲金刚经,姚前往听经,遂发心皈依三宝,微军老和尚赐名法名妙云,寄居在灵谷寺中,敬佛素食,朝晚习禅。1928至1930年,法号为妙云的姚雨平住在上海,其时叶楚伧已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曾经私下去看望过姚雨平,还不到50岁的妙云满脸沧桑,对凡尘俗事已了无兴趣,二人相对而坐,一时无语。
自古饮者,皆性情中人
叶楚伧的故乡周庄,其乡俗与酒大有关系:团圆酒,喜庆酒,祝寿酒,满月酒,拜师酒,奠基酒,落成酒……满街巷飘荡酒香,一年四季络绎不绝。酒旗风暖少年狂,说到叶楚伧嗜酒,周庄小河边那些邻水酒楼恐怕脱不了干系。翻检南社早期的历史,随处可见这样的记载:三五知己相邀于临河酒家,点几碟乡土菜肴,品一杯万三白酒,一樽相对,各倾肺腑,酒酣耳热,诗兴大发,不择纸笔,随意涂鸦,满纸云烟,落笔皆成趣。
有人忆及叶公时说:有酒癖,每餐必饮,在《民国日报》当主笔时,他的办公桌上置白兰地一杯,花生米一包,边饮边写文章,如有佳宾来访,酒逢知己,必浮大白,非醉不可。醉后则酒性能自克,他有句云:“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其时还有个掌故:有天晚上,楚伧与酒友顾悼秋、朱剑茫对饮,酒过三巡,饭已上桌,顾、朱非要楚伧再喝一杯不可。而叶楚伧此时肚子饿了,想吃饭,他提起酒壶,将满满一壶酒倒进饭碗里,说道:“酒泉郡与饭粒山相距太远,我用缩地法让它们拉近距离。”饭毕回到报馆,照常赶写社论,应付印务之急。
叶楚伧有个契友叫林一厂,为人敦笃,行事径直,楚伧每饮,非一厂在座不欢。一次二人喝得酩酊大醉,楚伧独自离去,一厂醒来遍寻不见,焦虑万分。突然想起酒醉前楚伧的一段话,心头一颤,惊慌地向海边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喊:“楚伧可能蹈海赴难了——”海边空荡荡的,一厂光着赤脚在沙滩上狂奔,直至筋疲力尽,方才怏怏然返回报馆。街边遇见一卖杏仁露的小贩,一厂兴头又起,揪住小贩大喝:“快说,是不是你把楚伧藏起来了?”小贩莫名其妙,抱头躲避,幸好报馆同事看见了,将酒醉未醒的林一厂扶回报馆休息。楚伧有诗纪念此事:“能饮高歌未必狂,伤心除酒没商量。它年两个凄凉冢,合勒双碑傍杜康。”
郑逸梅在《南社耆宿叶楚伧》一文中说,《民立报》的同事中,有位范鸿仙,和楚伧交谊笃厚,风雨之夕,两人常相对酌以遣闷怀。某晚大雪,楚伧无钱沽酒,鸿仙也阮囊空空,略一考虑,即卸其大氅,叮嘱馆役,拿到典当行去换钱买酒。楚伧当晚酒后诗兴大发,题诗若干相赠予。后来范鸿仙遭人暗杀,成为南社烈士,不到两个月,又闻好友徐血儿不幸病逝,身后都很萧条,楚伧为二人募集赙金,写了一篇小启:“回车腹痛,酬酒拜大尉之坟;听笛心伤,泛舟访山阳之里。况夫旌旗变色,来君叔饮刃帐中;心血成灰,李长吉修文地下。如我《民立报》故人范鸿仙、徐血儿两先生者,同为志士,永作陈人,金刀动掩芒之悲,玉树下长埋之泪。虞翻吊客,几叹青蝇;张邵旧交,驱来白马。”
在“叶楚伧先生百年诞辰”口述历史专访中,国民党原中宣部秘书方治谈到叶楚伧酷嗜杯中物的轶闻趣事时说:“楚公嗜饮举世皆知,总统蒋公曾特许他于开会时以酒代茶,但须杯上加盖,以免酒气冲人。”叶楚伧的办公室桌柜中储有各种名酒,中宣部秘书萧同兹、张廷休、朱云光皆是酒徒,经常中午不回家,共同偷盗叶部长的美酒,然后就近到对面小餐馆叫菜数碟,对酌欢庆,有时还强拉方治加入。楚公发现酒柜瓶空,心里自然有数,只是不愿说破,继续拿来新酒补充。这一来,几位秘书胆子更大了,某日竟喝得大醉,在办公室中伏案酣眠,至下午楚公来下班时仍未醒。有人要叫醒几位秘书,被楚公拦住,道:“酒醉叫醒,最为难过,不必惊动他们了。”几位饮者事后知情,不禁赧然。
1940年冬,叶楚伧害了一场大病,辞去了国民党中宣部长职务,同时也宣布戒酒。偶尔家中留客,其夫人亦备酒,但只许客人饮,叶楚伧眼馋,无奈在夫人的严格看管下,一滴酒也不能沾唇,楚伧自解说:“你们喝酒我吃菜。”恭顺卑微之态度既可怜又可笑。
叶楚伧的夫人先后有两位。早年娶妻周湘兰,湖南湘阴人,曾与叶楚伧一起加入南社,1922年因病去世。次年10月10日,叶楚伧娶继室吴孟芙,婚礼在上海远东饭店举行,介绍人是邵力子、陈去病。婚宴上汪精卫、柳亚子、于右任、胡朴安、陈望道等人都有诗。
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叶楚伧体型魁梧,身高臂长,生就一副‘南人北相’,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未尝稍改,经年穿一袭蓝色布袍。由于袖管很大,所以走起路来,两袖前后摆动,虎虎有声,魏绍征说他是‘袖里深藏乾坤’。”这是《笔雄万夫》的作者刘■为读者描绘的叶楚伧晚年时的形象。
1936年,叶楚伧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秘书长。陈布雷在《回忆录》中述及当时的政局,各派系之间“渐多纷纭轧轹之象,行政院与监察、司法各院间颇多龃龉,赖叶楚伧秘书长弥缝调节其间。”魏绍征对这段史事描述得最为详实:“他在所谓各派系中,绝不参与和偏袒,他用人唯贤,处事唯公,真正做到‘允执厥中’,具有宰相风范。由他所告示笔者的几句深具哲理的名言,可以想见一斑,他说:‘读书难,做事不易,做人最难。’又说:‘有所取,必先与。’‘人不愿为,而必须为,虽至难亦当为之。’楚老还解释说:‘人都会做的,想做的,又何需乎你。’这种处人处世的涵养,给青年人多少省悟与警惕,也显示出楚老袖里是多么深奥。”
叶楚伧曾经夫子自道:“我之为人,就和草药中的甘草一样,没有单独治病的特效,但任何药方中都少不了,因为它具有疏导中和的功能,减除药品中若干有害的副作用之产生。我没有任何派系的牵连,一切遵照常会的决议处理,对人事不偏袒,不介入,尽力调处以期和衷一致。”
但是叶楚伧的内心很少有欢乐愉快的时候。名士不宜官,自从他一脚踏入仕途,无边的烦恼便如影随形,有人说:民国初年的叶小凤与民国十六年的叶楚伧,判若两人。各种会议上人们常常看见他正襟危坐、凄然沉思的神态,有人请教他:“楚伧先生,现在你开口大笑的机会太少了。”叶楚伧半晌无语,最后慨然说道:“希望你们将来多一点机会,经常开口大笑吧,我现在只能承受苦难。”
吴叔禾在《忆姨丈叶楚伧》中讲述了一件往事:1933年,叶楚伧一家人开车去燕子矶游玩,下车后叶楚伧忽然问吴叔禾:“兴弟,你知道我在国民党里做些啥?”吴叔禾诧异地说::“你不是当中央秘书长吗?”叶楚伧摇摇头,缓缓说道:“不错,那是我的职务。可是我真正做的是国民党的马桶盖。这个差使原来是谭■干的,他死后就轮到了我。谭为人圆滑,八面玲珑,我没有他的能耐。现在盖子弥不了缝,臭气外溢了——里头臭得很啊!”叶楚伧说完皱紧了眉头,再也不肯吱声。
叶楚伧1946年2月15日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叶楚伧生前著述丰硕,但他自己显然并不太看重,其著作大都散失,印成单行本的除几部小说外,另有《小凤杂著》《楚伧文存》《世徽楼诗稿》。他在《小凤杂著》自序中说:“吾诚不知何者为吾之文也。意有所不尽,则书之;既成而吾意已尽矣,则弃之;曾不自计其吾文为文,尤不望人之文吾也。”他的人生哲学是随缘,为文如此,为人也是如此。
其子叶元在《忆先父叶楚伧》一文中说:“父亲去世后检点遗物,也没有发现书稿文集之类的书面资料。记得当年在南京、重庆时,正中书局曾经出版过他的诗文集。这件事是委托正中书局总经理叶溯中经办的。叶溯中每次到我家来,总要带一包书稿来,和我父亲在书房中商谈出版的事。已经出版的《世徽楼诗稿》等数种仅是计划出版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待出。我怀疑这些文稿是否被叶溯中带到台湾去了,这个谜只好以后慢慢来揭。”如今,距离叶元写这篇文章又是20多年过去了,这个谜还是未能揭开。
责任编辑 楚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