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质朴的风尘中,有许多物体都在用孤寂的声音,歌唱自己卑微而伟大的生命!
炊烟袅袅
当牧羊的长胡子爷爷,甩着清脆的鞭子;当放学的孩童,一路唱起欢乐的歌谣;当飞行的雀影,返回茂密的树林;当最后一抹残红,藏于黑郁的山背……炊烟,以一行行诗歌的形式,开始朗诵我亲爱的故乡。
炊烟升起的时候,是村子里最温暖的时光。炊烟有形状,有呼吸,有味道,也有名字和性格。
炊烟是村子上空的树。有粗有细,有高有矮。有繁盛,有枯萎。炊烟的样子其实很神秘。它记载着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子的发展史。
风箱是炊烟笔挺的鼻翼。小时候,特别喜欢帮母亲拉风箱。呱嗒,呱嗒,一推,一送,不紧不慢,沉甸甸的,像牵拉着一列火车。麦秸、玉米秆、稻草、枯枝、野草都是锅灶里的常客。厨房里,常见轰轰烈烈的燃烧,温温润润的蒸气,忙忙碌碌的身影。每天,每个饭点,都是一幅精致的生活简笔画——母亲、柴草、风箱、火苗……
一缕乡村的炊烟,其实就是味蕾上的触觉。有苦涩的,有香甜的;有遥远的,有亲近的;有别离的,有聚首的;有坚硬的,有松软的。
在贫瘠的岁月风尘里,父亲一大早就背着箩筐出去了。炊烟的升腾要依靠父亲的捡拾来延续。一筐衰草,一截枯枝,一片落叶,一块牛粪,都被父亲积攒起来。直至后来,我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上长出了自己的希望。收获以后,那些被父亲的汗水和坚硬的石磙碾打剥离了谷穗的庄稼,把自己的残体赤裸裸地呈现给母亲,呈现给饥渴的炊烟时,我终于体会出炊烟的硬度。那些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秸秆,那些收敛着日月精华的秸秆,那些沾染着父亲汗渍的秸秆,在熊熊的烈焰中,才真实地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此时的炊烟,谁能不感恩呢?感恩时光的无限赐予:感恩赐予的丰沛,赐予的温馨,赐予的馈赠,赐予的希冀,赐予的延续。
一缕缕炊烟,云朵一般漂浮在乡村的上空。大爷家的,三叔家的,沟南的,沟北的,村东的,村西的,孙庄的,杨庄的,混在一起。你远远地就可以看见自家的炊烟的样子。闭上眼,你能嗅出哪一缕炊烟是自家的味道。那些远离故土的行囊,是靠着炊烟的轨迹来认路的,是呼吸着炊烟的味道来敲门的吧。
一缕炊烟就是一句最贴心的叮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你装下母亲的絮絮叨叨和牵牵挂挂,准备一路向前的时候,炊烟再起。那寸寸长长的火苗,那泪痕朦胧的双眸,那苍苍茫茫的白发,组成了一个人心底最感伤的画面。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大口大口地吞咽,又怎能咽下千万次对双亲的割舍?最是那一转身的刹那,路途缥缈,炊烟渐疏。此时,你在大地版图上的哪一个角落,都会情不白禁地憧憬炊烟,想念味道,聆听呼唤:一缕缕,一阵阵,一声声……
炊烟是有性格的,如同我们的乡亲,不攀比,不浮华,不沉沦,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清清爽爽。有炊烟弥漫,我们不会迷失在城市的烧烤中;有炊烟缭绕,乡
村并不遥远。守望炊烟,其实就是在守住自己最后的一片家园。
石磨叽叽
故乡,是有心事的。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物件,可以寄存我的思念。它藏匿在我的心灵土层中,隐隐地,沉甸甸地,就像海底的一块美丽的珊瑚礁石。我是一条游了很远很远的水域,寻觅潮水而来的小鱼。我能从它的斑斓的色彩中读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来,今天,还有昨天。
这次,我又徘徊在老家的灯影里,又见到了蜗居在墙角的清静的石磨。两块,安详而静谧,如同两轮清幽的明月。它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多么像悬挂着的发黄的那张父母合影的老照片。
古老的磨房,孤独而陈旧。那墙角的蛛网是否粘贴了母亲佝偻矮小的背影。童年率真的歌谣似乎还在耳边回荡,那点点麻油的灯火,陪伴着寂寥的星星在歌吟。母亲的汗水与叹息滴满了脚印,一夜夜,我在母亲的后背上安然入梦……
手摸着粗糙的磨痕,一道道,如刀削,似斧劈。参差不齐,重叠交错。你昨天的声音吱呀着耳膜,你古老的童话还在续写。你是父亲的深深的期待,你是母亲最真挚的知己。你旋转着一圈又一圈的日子,旋出了母亲枯萎的白发,转走了母亲青春的岁月,转响啊转响,流逝的年轮与推磨一样,往复又循环……
有了沉重的脚步,有了老茧的手掌,再加上一滴滴温热的汗水,一种洁白的细语开始流淌,仿佛一场奶白色的云雾,开始漫过清晨和黑夜,弥漫在我年少的空间。是谁在接受一种无私献身的粉碎?是谁在坚持一种坚韧的信念?是谁在磨穿一个个生命的季节?是麦粒还是豆子?是母亲还是父亲?是生存还是成长?石磨的心事向谁倾诉?石磨的凝望何时收敛?石磨的歌声何时休止?
石磨是老家土生土长的歌手,没有人锤炼它的歌喉,也没有人献给它一拍掌声。它激昂的胸腔是大山给的,婉约的声韵是清泉给的,低沉的回音是大地给的。悠悠的石磨哦,你唱出了春天花蕊般的甜美,你唱出了秋日天空般的恬静。被生活磨滑的石面,如今你的心情是否谱成了一支荡气回肠的乡曲?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古董似的石磨哟!你是岁月的见证,你是柔情的象征,你是人性的写照,你是厚朴的乡情。你不计荷重,你无怨无悔;你持之以恒,任人推动也默不作声。你把所有的苦难一个人咀嚼。这是母亲的善良,这是父亲的憨实。
苍郁的石磨,苔藓碧波。古老的乡情,一刻不曾褪色。生命的石磨,一个最本真、最真情、最勤劳的角色。你摆渡着多少苦涩的灵魂一步步走向幸福的憧憬里,走在现代的征途上。
在你大海一样的胸襟中,没有逃避过老家忧伤的日子;在你崇山一般的肃穆中,挥之不去多少儿女思念的泪滴。今日我们虽然不堪你的重负与落伍的沉郁,挥别你走进繁华的都市,而我们难以诉说心中对你满怀的深情。
聆听老家的石磨,我一次次拾起那些散落在磨痕里的记忆。聆听石磨,就是在聆听一支生命的歌谣。
老场悠悠
想起老场,很自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朴质憨实的老家人,想起父亲并不宽广的胸膛,以及母亲细碎忙碌的脚步。这种思绪,在我的骨子里发着嫩芽,一直葳蕤着,鲜香的笑吟吟的在眼底长叶,开花,结果。然后,花开花落,四季轮回。
老场的选择,是讲究风水的。它要处于上高地,排水容易,接近风,靠近阳光。这样,在暴雨肆虐的夏季,才不会耽误碾麦的日程。被阳光宠着,是所有万物的心事。麦子的那段日子,就像临盆的产妇,快乐而紧张。时间不等人,早一天归仓,父亲脸上的焦灼就少挂一天。老场,无比豁达,开明,袒露着健美的胸膛,在阳光下静静地赤裸。这种超越自然的坦
诚,是谁能效仿的呢?它承载着多少岁月的沧桑,见证过几许的喜怒哀乐。乡村,一本记载人性繁衍的厚重史记。在年轮的车辙里,你一定可以找寻到牛马的疲惫,聆听到祖辈的吆喝。
简单的乡村,没有一点遮拦,蓝盈盈的天空下,树,屋,田,河,路,它们都是乡村的陈设。乡村大件的家当中,除了这几个,还有谁呢?应该是老场了。一年,它来两次,经历风雨,踩踏霜雪。人们总是施以高贵的礼节来迎接。把所有的忙碌加上汗水凝聚的果实,全盘捧上来,让老场一口口品尝,从中咀嚼出生命的全部酸甜苦辣来,这才安心、舒适。老场,一点儿都不美,团团圆圆的脸膛,粗糙的皮肤,看上去和一个庄稼人一样普通。但就是这样的貌不惊人,它却收藏着快乐的丰收,丰润着乡村的炊烟。
老场的骨头是最坚硬的,钢板一样,它让我想到父亲的脊梁。它知晓乡村的岁月的艰苦。那是下着火的午后,瘦骨嶙峋的老马拉着一个巨大的石磙,吱吱呀呀,在似乎要燃烧的麦秸上行走。缰绳,紧紧地勒住老马的吁吁气喘。父亲的长鞭在骄阳下呼啸,嘶哑的催赶声从父亲干裂的白色嘴唇上挤出,那声声近乎呐喊的音响一出来,就迅速地被炫目的阳光烤焦了。汗水,腌渍着老马的蹄印,那些深深浅浅的蹄印,父亲摇摇晃晃的背影,石磙慢慢悠悠的齿痕,一步步,一圈圈,滑动着最优美的舞步,他们协力打造的这张丰收序曲的CD,旋律是多么的优美动听!是谁在述说:老场,你累了吗,你痛了吗?你的意志,还可以支撑起一个家的负重吗?你的品质,还能铸造一个村庄的灵魂吗?老场,总是那么沉默。唯有那幽谷一样的深邃,才养成了乡村最朴素的性格,平易中包裹着坚忍,勤劳中透露着奋发。老场,我需要俯下身子,才能触摸到你生命里最柔软的倾诉。
老场一直走得很慢,也很累,从漫长的时光隧道里穿梭走来,温暖着素雅而简约的乡村。酸楚也罢,疼痛也罢,风雨过后,却依旧从容,老场一直保留着那份本本真真的淡定,不夸张,不造作,不虚荣。老场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它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忙碌,什么时候悠闲。它是最疼父亲的,我一直这样坚信。夏秋的晚上,我和父亲躺在老场的怀里,大声地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总是数着数着就睡了,他是老场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他的呼吸均匀而平静。我却睡不着,老场很大,我是那么小。风,在父亲搭的草棚边散着步,我也听见老场的呼吸了。一天了,父亲累了,它也累了。于是,我也开始心疼父亲,怕扰了父亲的美梦。我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慢……老场,在你的怀里躺着,听着你舒缓的夜曲,真的很暖!
老场,一张刻录时代印迹的唱片。如今,这些散发着乡村气息的土质老场,渐渐消失在乡村的视线里。取而代之的,是门前平坦坚实的水泥地面。那些烙印在老场身上的道道捶打已经烟消云散。父亲的肩背早已解放。老场,成为了另一种符号,它似乎距离乡村更近了,就紧紧地挨着老墙,挨着乡村的门槛,抬头,就可以看见乡村的炊烟。
老场,已经筑进了乡村的心窝。老场,乡村的一张最经典的CD,一直悠扬在我的心中!
田埂喃喃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的闲散漫淡。其实, “阡陌”是美其名日的表象,就是庄户人说的田埂,老百姓比肩不了老陶的大雅。
我的老家在农村。田埂,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就像手掌里的曲折纹路。羊肠小道是最恰当的比拟。意念里,它是驾辕的父亲扬起的一声长鞭,它是拣柴的母亲遗落的一截草绳。田埂,更像一根柔软软的绒线,很温暖地编织着广袤的田畴。它又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将一马平川的土地切割成错落有致的棋盘。这个生命的棋局,谁都要缜密地行走。行走需要一辈子的坚定和执著。
只要有闲暇,我就会溜达向无垠的田野,细数那些记忆着风雨的大地经脉。久居鸽楼的皮质鞋底轻易亲吻不到田埂。于皮鞋,田埂是拒绝的,坚硬的残忍加上亵渎的践踏不是田埂的最亲密的挚友,它和肉嘟嘟的光脚才有一种骨肉深情。
我很是喜欢这种心情,不,准确地说是心境。不管是晨光微曦,还是暮色将合,我都抵挡不住田埂的诱惑。一晃过泥坯房的拐角,田野就迎风招展了。眼前是一幅幅被拼接的油画。一条条田埂横七竖八地联络着,如同一张虚幻无形的大网。不管你怎么走,总没有尽头,峰回路转问你从一处田尾串门到了另一家地头。编织这张网是不需要丝线的,它需要情感和时
光,冥冥中有谁在妙手牵引着生活的走势。是谁?它又藏在何处呢?我用了四十年的光阴去追觅。那里的草色,花香,苇荡,河鳞,树影,埂骨,都招魂似的呼我。即使是夏日的午睡,也不得一刻安宁。布谷的一声清亮,又一声重唱,我的脚步就没有了魂,像喝醉了酒,一头就扎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骄阳如火,稼色金黄。我站立在阳光下,田埂成了一行行最抒情最质朴的丰收诗章。
独步田埂,那些窄窄长长的线条,顺溜着我的视线,我无法旁逸斜出,只能独径辟幽。埂上浓密的草叶犹如消声器,吸附了我的脚步声,但不能取消的是短短长长的虫吟,以及蓝宇下碎了的鸟唧。小楷的麻雀停歇在电杆之间,在远方的空色里演奏着悦耳的五线谱。我的介入一定打搅了庄稼的梦境。田地是父辈们的生命和希冀,田埂和他们朝夕相处,忙碌的日子里,枕着田埂也能悠然入梦。埂上重叠繁复的脚窝记录着他们的耕耘与收获,收藏了他们的欢笑和汗水。日日月月,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庄稼永远是村庄里最素朴、最鲜活的一道景致。那些饱经风霜的田埂,仿佛是为这一幅幅景致镶上的华丽画框,框住了一畦畦的碧绿,定格了一层层的金黄。
小时候的忆痕里,父亲一直用意念去犁地、播种、间苗、除草、施药、收割……《尚书》里说“行有九德”,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一个人需要纯净地走到田野里,站在田埂上,静观春花秋实,感悟春播秋收的历程。如果你能虔诚地卑微地折服在一片麦叶里,一株稻秸里,一埂负重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潜伏在田埂上,聆听土地的呢喃,搜索岁月的磨击,那么,你的心灵就会归沉于自然、真切、充实、和美。
脚踩在湿润的田埂上,我的血液仿佛流出了血管,濡湿了草皮。一时间,我无法抒怀。再多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呈现此时的心境与情境。走着走着,心胸豁达了;走着走着,心平气和了;走着走着,万事顺畅了;走着走着,家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