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3-12-29 00:00:00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5期

主持人语:按照预先的设计,这一期安排的是对两个外省青年新锐作家的评论和访谈。说实在话,对外省作家人选的选择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优秀的、值得评述的青年新锐作家太多了,而我们能够提供的空间又太小。于是,选择中只能伴随着很多遗珠之憾。

不过我们选择的作家确实是优秀而有代表性的。魏微和徐则臣都是出生于1970年代的青年作家。相比之下,魏微的创作历史更长一些,早在上世纪末,她的《在明孝陵乘凉》等作品就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此后更有《大老郑的女人》等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她的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多为精品,看得出她对创作的执着和认真,以及充溢的才气。魏微的作品拥有对人性的敏锐关注,风格细腻却又蕴含着内在的力量,个性风格非常鲜明。徐则臣年龄要小几岁,创作开始得也要晚一些,但表现出的发展势头却非常好。他的《跑步穿过中关村》曾被认为是“底层写作”的中坚作品,此后的长篇小说《水边书》也颇受好评。他的创作经历了从故乡到城市的转型,但却始终保留着质朴和真诚的秉性——我以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秉性是很值得珍惜的,这也是我对他寄予更多厚望的理由。

说完了被评述的作家,我还想说说那些从事评论和访谈的年轻作者们。包括前面两期,所有的这些评论和访谈作者都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年轻人,在文学趣味、价值观念上与所评述的新锐作家们应该有很多的共同点,相互之间也容易沟通。这些学生有着对文学批评浓厚的兴趣,也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文学感悟力,他们的成果充分体现出敏锐、智慧和对文学的虔敬思考。从技术上说,这些文章也许还略显稚嫩,但却具有清新朴素的气息,很有可观之处。从另一方面说,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系统阅读和关注,通过与作家们进行的直接交流,以及认真的论文写作和反复修改,这些作者们也肯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和启迪。这一期刊物出刊时,应该是2010级的学生们快要离开校园的时候了,希望这个带着他们劳动和智慧的栏目能够成为他们美好校园生活回忆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一个有价值的纪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