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淮河到抱龙河

2013-12-29 00:00:00陈全伦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10期

在我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提起笔来几个钟头写不下去几个字,任凭笔在半空中悬着、悬着——

我有点迷茫,我是在写两条河呢?还是在写一个人?还是在写一段传奇,一缕情思?

这时,处在钢筋混凝土包裹中的我却分明听到了桨声。对,是划船的桨声,那桨声是很轻悠很细微的唉乃声。对,那是江南的桨声,那是江南水乡的桨声,那是江南水乡无风无浪,无波无涛,无涟无漪的河面上的桨声。那桨声是在夜色里响起的,夜色朦胧,月色悠悠,就像一幅色调暗淡的水彩画。桨声里,又混杂着歌声。这歌声好像不是从水面上飘来的,而是从半空中落下的,像羽毛一样轻轻落在水面上。歌声带着鲜明的侬语味,毫无疑问,是江南女子的歌声,它柔软、细腻、飘逸、灵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紧接着,有花船驶来,船船相连、挤挤挨挨,形成一个首尾不见的花船长链。花船上,曼妙的江南佳丽翩翩起舞,轻声吟唱。在花船的间隙,还可以看到两岸粉墙蠡窗的倒影,其中夫子庙的倒影格外引人注目。这时,有清晰的歌声唱出:“春在秦淮两岸边,家家粉墙照婵娟。”

哦,是秦淮河。

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一文化名河!它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十代繁华之地。

是先有秦淮河而后又南京城的。公元前972年,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从此两岸开始繁荣昌盛起来,成了六朝古都,并孕育了灿烂的秦淮文化。

望着这色彩斑斓的秦淮河,我想起了杜牧那首著名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时,也想起了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忽儿,刚才还如梦如幻的水面不见了。风起了,波涌了,有浪声了,有流水声了。水面的色彩明显变浅变淡。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北方健壮女子抱着龙儿威然耸立的图像,身后是一座北方小县城的倒影。那不是文登吗?是文登。是文登县城中穿城而过的那条千古流淌从不干涸的抱龙河,河中流水哗哗,岸边树影婆娑,空中月色凄楚,大地寂静无言——

怎么秦淮河刹那间变成了抱龙河了呢?这完全是牛马风不相及并不是一个量级两条河。然而怎么就交混在一起了呢?我的眼睛迷离了,心绪也更乱了,眼前的一切变得恍惚起来——

仿佛是一家咖啡馆,光线暗淡,空间狭窄。几个人坐在那里喝咖啡聊天。好像在等一个人。等谁呢?等一个什么人呢?

就在屋里气氛已明显沉闷,人们有些不耐烦的时候,珠帘轻挑般地门被推开了,一张可人的笑脸映了进来,然后是她的身子,她的气质,她的风度,她的韵致,她的卓尔不群,她的惊鸿一瞥。她坐下了,款款而坐,落落大方,我细心观察,发现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从容、大方、稳重、自然、得体,恰到好处。我有一种眼前一亮,心中怦然一动的感觉。

咖啡馆明亮了许多,人们也精神了许多,快乐了许多,原来人们等待的是她。她是这天的主角,今天的明星,今天的新娘,今天的皇帝。大家认识了她,听了她的故事。她的人生故事并不像她的外表那样清丽、脱俗,顺达、平静。而是充满着蹉跎、心酸、坎坷甚至是苦难,一种震撼人心的沧桑。听完她如烟的往事和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叹,咖啡馆里一派沉寂,大家彷佛要逆岁月而动,去追寻历史的源头,去寻找共同的人生答案。

原来,她生在秦淮河边,出身于书香门第。她,天生丽质,冰清玉洁,玉树临风,梨花带露。她怀有金色的梦想,也有超群的才华。她本来应该固定在南方,或者是一直向南走!然而,然而,她为了实现某一个梦想却来到了北方,来到文登这样一个清冷的小县城。在这里,她适应了北方的干燥,寒冷和寂寥,也适应了这里的土话、大蒜和烈酒,更适应了这里浓厚的多彩的魅力四射的地域文化以及淳朴厚道的民风民情。她在这里生下了自己的后代,结交了自己的朋友,也留下了自己的纯洁、善良和爱心。她曾几度想回到秦淮河畔,但这颗心最终还是被文登人民留下了。

现在清晰了,秦淮河与抱龙河际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两条河也并不是牛马风不相及,而是根连情系,息息相关。

现在明白了,开始看到的两条河的景象并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两条河的连接是有着共同的历史前提和文化背景的。秦淮河汉时称淮水。因秦始皇“苗方山,断长垄”,始有秦淮河的名字。抱龙河古时称城南河,后来因文登李龙王的故事称抱龙河,秦始皇“登芝罘,过黄陲,穷成山”。过黄陲就是到文登,在文登的峰山脚下,抱龙河畔,设台召文,歌功颂德。

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不,是历史的必然!是天意的安排,是客观的归宿。要不,她怎么能从秦淮河边来到抱龙河边呢?

哦,从秦淮河到抱龙河,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故事,多少沧桑,多少情思,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生诉求啊!

她,是喝着这两条河的水成长锤炼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啊!

秦淮河,抱龙河,两条河里流淌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

南京城,文登城,两座城市飘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

陈全伦 1954年11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三部曲《磨坊》、《油坊》、《粉坊》及长篇小说《包子铺》,电影《婶子》、电视连续剧《磨坊女人》,长篇散文《运河归舟》、《飘零的匈奴后裔》等。2013年6月出版发行《心灵放歌——陈全伦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