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 。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能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基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
关键词: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湘西
古老的湘西,悠悠的边城,那份如洒般醇,如水般清的乡土风情,那古老的渡船,那醇厚又简单一生的老人,那单纯,热情活泼的翠翠,那善解人意的黄狗。自织的麻布衫遮挡夏日的艳阳,自酿的白酒捂暖冬来的寒凉。日出与溪流作伴,夜来与水声为眠。还有那山涧不停吱噶转动的碾坊水车,端午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子,还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边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个个绮梦的女孩,那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盼着水手情郎的歌声和着归来的浆声一起入梦来的幽怨少妇……这一切构建了沈从文心中一个完美的“湘西世界” 。
不可否认,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作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的出现,造就了沈从文的希纳神庙。
《边城》的情节很平凡,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朴素的边远小镇,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摊,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妇幼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边城》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声称要建立供奉人性的希纳小庙,这人性其实深深地打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最突出的标志是他在《边城.》中表现人物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情感,并从现实关系的层面上评价:如渡船老人、顺顺父子、杨马兵等,都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渡船老人性格中洒脱、迂阔的一面,以及边城山水、习俗、人物中浸润的诗性,则见出道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显示在《边城》审美情趣上,如对性爱的态度。两性相爱以婚姻和家庭生活巍最后的归宿,感情和行为优雅、克制,深合“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古调。如作品的风格,精巧、雅致、敦厚,如作品的语言,凝练、清寂4、简约,都深得古典意趣。
《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边城》中作者所描述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小说中的茶峒是作者理想世界的寄托,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岨的竹篁、白塔、绳渡,以及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都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节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太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朴质清丽,含韵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
这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抒情小说,少男少女的情愫被诗化在自然的山水风月之中,爱的激情也融化为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沈从文怀着对故乡、对家乡的那份挚爱和陶醉,把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化为一串优美的歌谣,真实、生动得展示了边城人民健康、质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品通过翠翠这一形象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 ”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亦即作者所期盼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看开来表现。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那个年轻时追求过翠翠的母亲而未成的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一切都显如此和谐、自然、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没”的人性与生活方式。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式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误会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关心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现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 “文明”,从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
[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4]边城——相关知识“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选自中学语文网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