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沂河岸边,看着潺潺的河水,阵阵香气袭来,同行的朋友说那是她家的老丹桂开花了。好奇心起,循着那香,我们一行急忙赶到她家里去。
那是一株很老的丹桂树了,朋友也无法说出她的年龄。青白粗壮的树干高达数米,略带淡黄色的桂花恣意绽放在硕大的圆形枝冠间,暗香浮动,弥漫了整个院落。友人的父母,此时笑意盈盈的为我们端来了新鲜的桂花茶。
可爱的老人家头发有些花白,她告诉我们,桂花开的每天早晨,她都会在树下铺上一大张塑料布,然后用细竹竿轻轻敲击丹桂,桂花便纷纷扬扬的从树上落下来,我们手中的茶,就是这桂花泡成的。我深深的喝了一口,连桂花也吃进肚里去了,真香。
老人家也趁兴向我们抖起了她的话袋子。在桂花茶氤氲的香气里,马头印象日渐清晰起来。
我们马头呀,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便是我们吃的“朝牌”了。朝牌,见我有点愣,友说就是“烤牌”。哦,烤牌我知道,非常喜欢吃的,是烧饼类的一种食品,因形状酷似封建王朝文武大臣上朝时手里捧着的笏,故又称朝牌。朝牌呢,很养生的,老人家继续细语道。只有清水、面粉、素油和芝麻。烤炉的制作也很简单,就是用泥巴糊在圆桶里,可生了火,烤出来的朝牌却全然没有木炭和泥巴的味道,老人说,它香脆得让人口水直流。
是呀,在郯城县这个地方,马头烤牌是名吃呀,家里来了客人,买上一些;到亲威家走一趟,提上几块;连在外打工的回到家,也总是先拽上两块朝牌,不要任何菜,往那儿一蹲,一气吃完,然后把掉落在手里的芝麻一昂头倒进嘴里,抺抺嘴,呵呵,终于回到故乡的味里了。想到这,我不由的笑了。
“妮子笑了”,老人家看见我笑,冲我说到,“你还没吃过吧?”“妈妈,她是咱们本地人。”“哦,怪不得我一说朝牌你就笑了,喜欢吃是不是?”我点点头,老人家更笑了:“这就对了,朝牌多好吃呀,就该天天吃。”“阿姨,你不卖朝牌吧。”我揶揄她。“不卖不卖,我可没那本事,人家打朝牌的那些人水平高着呢,你看前面老李家,来回临沂的人都要走他家捎上几块。”
“你喜欢喝糁吗?”老人家突然问我。
“我喜欢喝。”
“糁(sa)”这个字,对于全国来讲,可能只有山东临沂人懂,而临沂又得看郯城,郯城看马头。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现今以牛肉糁最为普遍,这可能与马头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族人有很大的关系。主要用料为骨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加以佐料,熬制成粥状,基本可以食用。
糁对于我们马头镇来说,可是个宝,不但老人喜欢,小孩子也喜欢。你想呀,大冬天的,早晨起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鲜香扑鼻的糁,喝一口,热热的,辣辣的,透着醇香,再加上一根油条,那是什么滋味,神仙也不换的日子呀。老人家说得大家口水欲流,都争着表示明早去喝糁。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小吃那么好吃吗?”老人家有点故意卖关子。我们都表现出一付无知样子,满足她的欲望。“那是因为我们这里是古镇,我们这里当年乾隆皇帝走过的,能直通运河的。当时这里可热闹了,到处都是商铺,票号都四十多家。”朋友笑道:“行了行了,你别卖弄了,人家都知道。”老人家有些不好意思,但又嘴倔,“我们马头又要重建古镇了,恢复当年的面貌,地基已经垫完了,马上动工了。”朋友点点头,是真的,也要通航的,这里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码头了。
“与台儿庄有什么区别吗?”我问。
“这里主要是恢复当年商贾林立的场景,把名吃拿出来、把小戏唱出来,供大家观光、旅游、拍摄,传播我们马头文化,壮大我们的文化产业。”朋友继续回答。
“有什么样知名的小戏吗?”
“郯马调”已经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老人抢着说。
看着笑意满满的老人,我打趣到:“您老都成文化专家了。”
“什么呀,我现在上了老年大学,这些都是学来的。我还在学计算机呢,古镇建成后我要用计算机为古镇服务。”老人家很有些志在千里的味道。
“老树冒新芽”,这个念头跳进脑海里。其实老人家是,马头古镇又何尝不是呢?一如院子里这株香气袭人的丹桂树,树干粗老,冒出的却是新枝,流出的是一泻千里的浓郁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