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鸭风潮(外一章)

2013-12-29 00:00:00曹雪扬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10期

今年5月,闻名遐迩的“大黄鸭”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亮相后,掀起了席卷全港乃至全中国的“追鸭风潮”。数据显示,“大黄鸭”抵达维港后,附近商场的日均客流量相比平时翻了一番。这只体态巨大、憨态可掬的黄色鸭子一个多月内就吸引了800万市民及游客。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大黄鸭”抵港后在中国媒体及民众中的讨论热情升温,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被众多商家所觊觎,在内地一些城市更是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黄鸭复制品。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介绍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六一”儿童节一天,各种版本的复制品就同时出现在杭州、武汉、天津、重庆等多个城市。一时之间,“山寨大黄鸭”充斥人们的视野,让正版“大黄鸭”不胜其扰。

一只“鸭子”的成功,莫过于被四处山寨。荷兰艺术家霍夫曼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的创意,激发、唤醒了童心,触动孩子甚至成年人的心灵,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家对这只鸭子太喜爱了。可是,跑到香港或海外看原版太麻烦,购买版权复制又太贵,于是发挥所向披靡的山寨精神,以微乎其微的成本,过足眼瘾。按说,要感谢山寨者如此体贴老百姓的复制精神,但又不得不感慨:连这么个“玩意儿”都如此肆无忌惮地搞山寨,我们的社会真的连一点创造力都没有了吗?

山寨太容易、太成功,就会失掉创新的动力。你想想,只要几千块钱、上万块钱就能仿造一个“世界知名产品”,就能引来几乎同样的效果,谁还会耗费脑细胞、投入大价钱,在创意上做文章?大黄鸭的最大成功,就是激发童心的创意造型。若以童心、童趣为抓手创造新产品,倒也算有点技术含量。而现在只不过是个头小一点、鼻子高一点、脖子长一点之类的略微改动,存侥幸心理、打擦边球,典型的“中国式智慧”,实在是连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不过脸皮厚一点罢了。

这种态度,只是一个供人观赏的“大黄鸭”吗?显然不是。最显眼的是电视娱乐节目,你“相亲”我马上“相亲”,你跳水我马上跳水;电视剧,你清宫我清宫,你抗日我也抗日。现实教育了我们,低水平的山寨,是无法“胜于蓝”的。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有公共性,公共场地、公共活动、公共的文化认知,市民们需要公园、图书馆,喜欢参加周末的大合唱、广场舞蹈,希望听到高质量的文化讲座,找到有共鸣的文化记忆。同时,文化建设也要讲个性,上承传统、下接地气。人们到武汉肯定想去吃热干面,不会想到去吃拉面;到兰州则相反。如果有一天他们都赶时髦、改卖“苏格兰打卤面”,你一定觉得很没意思。

按说,一只可爱的大黄鸭四处被复制,不该如此“上纲上线”。可不如此上纲上线,对外而言,恐怕总要背负着一些中国人不讲规矩、不尊重版权、被低看一眼的愧疚感;对内而言,则难以保持旺盛饥渴的社会创新能力。创新不可能光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还是被“保护”出来的,如果没有对于产权、版权的尊重和保护,我们的产品就难以有真正的竞争力。

见死为何不救

2011 年 10 月 13 日 下午一出惨剧在广东佛山上演:一名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中玩耍,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从身上碾压了过去。车主在发现撞了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下车救人,却丧心病狂般的加大油门,再一次用后轮从她身上碾过!然后便逃之夭夭。路人接二连三地从小悦悦身边绕过,看着那已被车轮压的血肉模糊的小女孩,竟却都可以置若罔闻。他们的神情是那般的冷漠,全然是一具具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其后,又有一辆小型货柜车驶来,不长眼的司机又一次开车从小悦悦身上碾过,然后大大方方地逃离。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血迹斑斑的车胎印和奄奄一息的女童……最后,小悦悦被一位拾荒的阿姨抱到了路边。在那人到来之前,共有 18 个路人从女孩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个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是连拨打 120 求助的都没有!而今, 小悦悦死了,两个杀人凶手也归案了,但这件事却绝不会这样轻易过去,最大的凶手还没有得到惩治,它就叫——冷漠。

见死为何不救?因为有“冷漠”的存在。

它是经过几千年封建王朝历练后的结晶,它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民间智慧”的思想来源,它是丑陋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之所在。有它的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有它的存在 , 这类的惨剧就还会继续发生。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等事件的再度重演,就得彻底地根除这种思想。要知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当一个人的良知已经完全被冷漠侵蚀时,他就已经死了,即便是天塌下来,只要不砸到他的头上,他还是会选择“冷眼看世”,看着别人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大可以全然无感,阔步绕行。这就是冷漠的力量。它足以毁灭整个世界!

见死为何不救?因为有“彭宇案”的存在。

2006 年,南京市民彭宇好心救起被人撞到的老人,却被其家人误认为是肇事者,遂将彭宇告上法庭,索要 13 万多元赔偿。这个案件着实令人寒心。施救者好心一片,却蒙受不白之冤;被救者不但不感恩戴德,反倒是转嫁危机,来减轻自己的损失。岂不谬哉!最后虽然彭宇胜诉了,但此案却在人们的心里投下了一片深深的阴影,多年都不曾散去,以至于在人们想要出手之前会多了些顾忌,少了些勇气。这也是小悦悦惨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彭宇案”的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人们安全感的缺失。毋庸置疑,社会上的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只是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将其掩藏以来,而造成了社会集体冷漠的假象。对此,我们的立法与执法机关应高度重视,从施救与被救双方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尽快制定和完善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提倡见义勇为,并对见义勇为者进行适当的表彰、鼓励,消除施救者内心的顾虑,为全社会树立榜样。

总而言之,小悦悦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以上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我们站在一旁议论的人能力有限,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不要有顾虑,义无反顾地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就像《好汉歌》中唱的一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见死必救!不为别的,只为了“情”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