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部大书中,兰陵该是极为厚重的一个章节,历久而坚韧,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文化场。少年时读李白的那首《客中行》的诗,其时并不清楚那就是写的产于兰陵的美酒,亦不知兰陵在何处。多少年后,当我在兰陵的历史文化中穿行,而且深入到兰陵,思考着兰陵,才知道兰陵的气势磅礴,才知道兰陵的历史文化是如此的丰厚与辉煌,才知道生于和长于这片土地上的群星是如此的璀璨。历史的长河就这么不断地流着,流着,形成了一个流向,积淀成一种永恒,又不时地泛起一朵朵灿烂耀眼的浪花,风采而诱人,昂扬而夺目。
一
我站在荀卿墓前的时候,已是黄昏了。虽则看不清坟茔的具体,但那个偌大的轮廓还是清晰的,黑黝黝的苍松翠柏中,它宁静而安详地卧在那里,梦一般地朦胧。历经岁月的沧桑风雨,荀卿墓已几经剥蚀,但苍山的智者们知道它的价值所在,又几经修复和建设,让荀卿的精神留在兰陵这片土地上,并使其发扬光大。
我在介绍荀子的历史教科书里,领略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睿智和风采,使我产生了想探究这个令人敬仰的师者的尊贵。
最早知道荀子,是在中学时读他的《劝学》,记住了那句经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千多年了,这样的经典依旧那么长久不衰地让一代代人去领悟它的伟大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群雄逐鹿,跃马扬鞭,车轮滚滚,也许哪个国君都不敢预测,今天还是享受安逸生活的君王,明天就可能成为别人的刀下鬼或狱中囚。一直到了七雄各自立足,那世事才相对稍显太平。历史的大剧始终是这样不断地演绎着的。
荀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生、成长,并以他的才华和雄略来饰演自己的人生。
作为教育家的荀子,在那个从师游说和聚徒讲学盛行的春秋时代,亦不能免俗,进而周游列国。时代给荀子搭建了一个走向传播学识进而走向仕途的平台,凭借他的智慧,把他的儒学思想传播给了众人。历经数十年,最终“三为祭酒”(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最为老师”(指学问、文化界的最高长官),由此,他培养出李斯、韩非子这样的政治家。
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等,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荀卿无疑是儒家的传承人,他把孔孟思想传授于人,但又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一些学说又与孔孟思想唱反调,比如孔孟有“性善说”,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确认为“性本恶”,即“性恶说”,这不能不说是他继承与批判的创新。
公元前255年,楚国趁秦、赵相持时,吞并了鲁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设立了兰陵县治,楚相春申君聘任了此时已59岁的荀子为兰陵令。但三年后,春申君听信了某些人的谗言,又罢免了荀子。一年后,当春申君明白真相,再次让荀子复任兰陵令,这一任,直到荀子76岁。在长达17年之多的任期中,作为县令的荀子,把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把兰陵治理的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作为儒家学者,又把儒学传播到兰陵大地。
作为文学家的荀子,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晚年的荀子致力于著书立说,他给我们留下了20卷32篇著作。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向》,《天伦》、《性恶》、《礼论》、《劝学》、《修身》、《成相》、《赋篇》等,至今,这些学说,仍旧那么鲜活地警示和教导于人。
荀子虽是赵国人,但他终老兰陵,不仅把精神留在了兰陵,也最终把身躯留在了兰陵,因而,成为兰陵的财富。
二
从春秋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萧氏家族都是名门望族,历数百年而不衰,因而也造就了许多名人。萧望之便是其一。
萧望之为萧何的六世孙。他凭借自己的渊博学识和智慧之虞,赢得了西汉宣帝、元帝的倚重,也为他施展才华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是指在政治方面。但他又是个经济学家,又为西汉经济发展某事大略。他尤善治《齐诗》,兼学诸经,为汉代《鲁论语》的重要传人。
萧望之是个有个性的人,他的处世哲学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刚正不阿。也正因此,他的人生之路和仕途之旅跌宕起伏,但最终却是一步一个台阶地迈向权利的上峰。他先后担任过大行治礼丞、尚书、关内侯、平原太守、左冯翊,到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他被封为御史大夫。
萧望之处在上层的政治漩涡中,宫廷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没法避免,但他以性耿介、素高节、不屈辱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最终,他成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的专门机构,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他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治国主张,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萧望之最终的结局是含冤自杀,这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年轻元帝的单纯与稚嫩,当然也与他的处事哲学有关,使萧望之这位忠臣却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公元前47年12月,元帝听信谗言,欲遣人逮捕萧望之。家门外就是前来捉拿他的人,性情刚烈的萧望之不忍受辱,不仅仰天长叹道:“吾尝备位将相,年欲六十矣!老人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饮鸠自杀。这实在是个历史的悲剧。
萧望之不像荀子那样把尸骨留在异乡,他是回故乡兰陵安葬的。现在的兰陵镇北有一古塚,这就是萧望之墓。
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被茅盾先生疑问,“像彗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的优秀青年作家,就是王思玷。
我最早知道王思玷这个名字,是读了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1918-1949),书中选了他的小说《偏枯》,但当时不知道作者是苍山兰陵人。直到后来,靖一民、王善民二位老师写了一本《午夜彗星》的书,才知道王思玷的人生路程和创作成就。
王思玷,原名王思璜,曾用笔名王亦民,1895年生于兰陵一个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的王思玷,目睹鲁南民众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下悲苦的生活,对民众甚为同情,忧国忧民的王思玷立志读书以救苦救难。后来,他考入了临沂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又考入南京铁道专门学堂。那时候,五四运动的浪潮风起云涌,尤其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思想、新思潮对他的深深影响,使他无心思再继续求学,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狂飙阵营。
1922年,还没毕业的王思玷回到故乡兰陵。这个“叛逆者”回乡的当天就留给故乡人极为不好的印象,那就是他留了个小“洋头”。在那个还极为封建的时代,大清朝的大辫子还在每个男人的身后甩着,族人将痛斥的目光射向这个回到故里的年轻人。但王思玷并不在乎人们对他的敌视,他回乡的目的就是想在家乡掀起一股去旧迎新的浪潮。于是,他与兄弟们在家乡办起了学堂,把新思想传给乡人。实际上,此时的王思玷已是一个准革命者。替贫穷者打抱不平,亦想拯救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
作为教师,王思玷做得优秀,敬业地教着自己的学生,被学生们尊称为“二老师”(因是兄弟仨一起当老师,他在家排行老二)。作为进步作家,他做得亦优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让他拿起笔来,开始写小说,替民众呐喊,鞭挞丑恶和黑暗。在王思玷31岁的短暂人生中,他写过多少作品已无人知晓,留下来的,也只有当时鲁迅、茅盾等人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刊发的他的七篇小说,这便是:《风雨之下》、《偏枯》、《刘并》、《归来》、《瘟疫》、《一粒子弹》、《几封用s署名的信》,这些作品,大都写于1922-1924年。
1924年,国共合作,组织北伐,当地人袁永平组织武装力量起义,后组建了国民自治军,王思玷加入了这支队伍,开始讨伐山东军阀张宗昌。那时候,北伐军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大,而四大军阀却是占据中国偌大疆土的重力。1926年秋,袁永平的北伐军被张宗昌部打败,袁永平和王思玷均被杀害,时年,王思玷31岁。这就是茅盾先生所疑虑的,这颗彗星一闪就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如果他活着,先不说在政治上,就文学创作而言,那么他留下的肯定就不是仅仅七篇小说了。
短暂的人生,却是在兰陵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四
王鼎钧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浓缩在他的心灵深处,展现在他的优秀的作品里。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兰陵,从1949年离开大陆,不,应该说从1942年离开兰陵,就从没有再回过故乡,但故乡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种乡愁,一种情结。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成为一名军人,历经了抗日战争打鬼子,解放战争国共争雄的历史。1949年到了台湾,之后在台湾生活了30年,之后又到美国32年。历经沧桑和颠沛流离的王鼎钧,用他的复杂经历书写着历史,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现已86岁的鼎公,就这样一生都把对故乡的怀恋用精神埋在心灵的泥土里,成为一种幻化与永恒。其实,鼎公一直都在渴望回到故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做过一千次。”,然而,后来他又说,他之所以没有还乡,是想让故乡在他的心灵深处保留那种永远的原生态,其实我认为,这是鼎公的自嘲。
鼎公作为一名华人优秀作家,无疑是大师级的,他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写作的体裁涉猎散文、小品、小说等,而尤以哲理小品和抒情散文见长,是一读就不想放下,又让你沉思良久的作品。他一共出版了41部作品,尤其是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是他散文创作的顶峰,他把人生看得是如此的透彻。四卷本的回忆录,他写了十七年,这便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四部书有三部写了故乡事故乡人,我们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鼎公心中的故乡兰陵,看到了那温暖的“一方阳光”,看到了……。也许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一生都是他的承载,他的牵挂,而王鼎钧尤甚。
五
兰陵的历史文化是丰富而悠长的,也不是几部书就能写尽的,比如关于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尽管学术界有些争论,但大量的论证证明,作者兰陵笑笑生无疑是兰陵人。还有“宗圣”曾参,还有“凿壁偷光”的匡衡,还有……数不清的历史名人构成了兰陵文化的渊源,这片土地,的确让我们沉思,又让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