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谦卑(外两章)

2013-12-29 00:00:00邓强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10期

时间悄悄地、无情地又滑向了这个让人胆寒心悸的数字—5.12,仍是鲜花开放的时节,仍是鸟啼雀鸣的午后,我闭上眼睛,耳畔响起那年今日的呜咽,一声声都是破碎的音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令宇宙动容、万物心碎的苦难的瞬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更应该是深深的思考。在缅怀故去同胞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应当从中认知些什么,记取些什么,弘扬些什么,以坚定我们生活的信心,珍惜当下,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出色。

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想想那些失去了家园、亲人的人,那些受伤致残的人,我们的耳边反复播放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对一个小孩子说的话:“你幸存下来了,那就好好活下去。”那么,我常常想,我们这些侥幸没有受到如此天灾打击的人,怎样才算好好活下去呢?

功名利禄、荣辱浮沉、爱恨情仇……现代人有着太多的追求、背负,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也有着太多的索取。索取到手的,自负亢奋,索取不到的,沮丧沉沦。而面对地震这样一种灾难,它让我们,让骄傲而盲目一味索取、患得患失的人们,不由得要生出一种敬畏,对大自然敬畏,对生命敬畏,从而让谦卑回到我们的心里。

智者的谦卑以聪慧做底气,能从自身及环境中看到局限和缺欠,洞悉人生真相,深谙事物的因果缘由和内在的联系,安详中透着低调,处世多有雅量。

仁者的谦卑以善良做底气,能容天下无端的伤害和浅陋的狂妄,对人对物心怀感激,懂得尊重他人又被他人尊重,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善待他人。

强者的谦卑以博大做底气,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能持恒守泰,明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胸襟豁达,活出气象,让对手心悦诚服地拥戴和情不自禁地敬仰。

谦卑的心更应该懂得放下,现代人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放不下,于是,活得疲惫,活得挣扎。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心动:如何向上,只有放下。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放弃是绝对的,放下是相对的。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进取,放下拥有,就会心无旁骛,迅达目标,放下诱惑,才能脚步轻盈,攀登敏捷。因为放下,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从容安详,快乐不忘形,痛苦不失态。天空的云卷云舒,地上的花开花落,人间的聚散离合,都能用一颗谦卑的心去感受着,珍惜着,在大自然的眷顾下,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存,好好地活着。

凭风扬善

秋天的打谷场上,农民用铁锨把谷粒扬向空中,借秋风吹走了秕糠,落下饱满的谷粒。

时间如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爱恨情仇,经过时间的风蚀,都会有所改变。

其实,在我们的心里,都有自我衡量世事的尺度,你看重的是什么,什么就会留下来,你不屑一顾的,自然随风而逝。

有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人,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一生中呆的最多的地方是乡村。他所结识的人当中,最多的不是高官政要、富豪商贾,而是偏僻乡村的那些农民。

老人说:穷人看不起病,他们更需要帮助。只有在乡下,他才会心安。于是,乡下的田间地头,茅屋土炕,到处都有他为农民看病的身影。农民们把他奉为最尊敬的客人。

他死之后,好多人为他去送葬。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有爱的人,他已经睡着了,但一个医生的良知,却永远醒在这个世界上。

日本一代名医曲直濑道三,二十二岁进入足利学堂研读经书。教授正文伯问他:“你以后是不是要以儒学立身?”道三摇摇头说:“不,我将来立志学医,为困苦的穷人服务。”

正文伯惊讶地问:“既然你立志学医,为什么跑来跟我学习经书?”

“我是打算先学好儒家学说,再去习医。先在我心里存有仁民爱物的思想,这样在掌握医术以后,才可以仁心仁术。如果没有怜悯的心,光有高明的医术是没有用的。”

三年后,道三从足利学堂毕业,接着辛苦习医十年。他精通儒、医两道,受到大家的信赖,被称之为“医学中兴之祖”。

所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比学历、背景及工作经验更加重要的,是品质和才干。而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有人说,有德有才的人是人才,有德无才的人是庸才;无德无8afec5419f0888df9ad813e306250aa0才的人可以放弃,而无德有才的人却是祸害。爱与善良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从职立业的基点,以爱与善良为基础,才能成就传世大业。面对世事纷纭,我们在心里以爱和善为重,把爱和善当作人生的基调,任时间流转,让爱与善良留下来,恨与邪恶随风飘逝。

真正的美

近日,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秦牧的一篇散文,题目是《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他在文中写道:“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没有道理的。正如契诃夫所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他给人的美感就消失了。相反,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

是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紧紧怀抱不放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那么,美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美?我们怎样才能追求得到真正的美呢?

大自然中处处都有风景优美、绿草茵茵、繁花满树的地方,身置其中,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多美啊!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绚烂,这都是非常不易的,正如禅师所说:“青青翠竹皆是洁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意思是,每一株竹子里都宝藏着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我们所眼见的自然万象,看起来如此优美澄净,其实都有其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和水分,茎忙着输送和流通,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勤奋地工作,才呈现出我们眼里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株草木尚且如此,那么,为了生命的美好,我们作为万物之灵,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美好的心灵,从而相由心生,成为真正从内而外美丽的人呢?

秦牧在文中这样告诉我们:“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能够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要比前者都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仪表美,更追求心灵美。当一个人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他必定有勇气去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如今,我们周围的世界,丰富多彩也是繁尘纷扰,要稳稳地驾驭好自己的生命之车,需要一颗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心灵。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追求中获取力量,都是我们平常要努力去做的功课。人活在世,学习是第一要素,爱学习、爱读书的人,常吸取书中收藏着的百代精华,会逐渐变得冰雪聪明、铿锵有力,会心颜常驻、风华永存。在文学、音乐、美术、体育以及各个领域中善于吸取养分的人,得以铸就馨香亮泽的内在精神,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从内而外真正美到极致。

世上的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但无所谓,好比一块顽铁,必须要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再加千锤百炼,才能练成可以铸成宝剑的钢材。人也是如此,从坎坷忧患中学到智慧,从苦痛磨难中练出美德,从坚强不屈中吸取力量。有了智慧、美德和力量,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承受下来,并且依然清醒而冷静,依然从容而坚定,体现出生命坚韧的另一种美。

还有一种美,是善于等待、厚积薄发的美。在我国的北方,冬季漫长,春季短暂,春天即使到来了,天气也经常会有很多反复,白天可能艳阳高照,而晚间则会有寒流侵入。在这种气候中,聪明的花儿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它会等待上一个时期,在某一个春风和煦的清晨,人们会突然嗅到四溢的花香,看到花开满城。北方的花儿,因为善于等待而避开被冻僵夭折的灾难,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完成了繁衍生息的任务。我们应该学习那些花儿,在困境中,我们可能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等待,就像含苞的花蕾。这种等待不是消极懈怠,而是积攒力量;不是徘徊犹豫,而是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把积攒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此时的人生,定会像花儿一样绚烂夺目、芬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