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到父母家,找寻过去挺重要的一个记录本。老爸指指床底下说,咱家那些故纸堆都在这下面呢。我钻到床下,费劲地一连拖出四五个大纸盒子。
记录本找到了,可纸盒子里的那些旧书本、旧文章却让人爱不释手,我索性搬了个马扎子,坐下来细细翻看。
翻着翻着,竟然发现了一张20世纪70年代的用稿通知单。我知道老爸年轻时也是个业余撰稿人,可一直没兴趣看他写的那些电子技术方面的东西,眼下,这张泛黄的用稿通知单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看看落款日期,是1970年9月12日。
单子上面最醒目的,是红色的“最高指示”:“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说实话,这个指示即使在今天,作为办报方针来讲也不过时。
下面是老爸的名字——
某某同志:
首先,让我们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共同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您寄来的稿件,已在九月十二日的《某某日报》第三版发表,现寄上红宝书一本和当日报纸一份,请收。
感谢您对党报的大力支持。希望您更加努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积极为党报写稿和反映情况,并经常监督我们的工作。
此致
敬礼
《某某日报》群众工作组
1970年9月8日
我把这张用稿单子递给老爸,老爸眯起眼睛看了一阵儿,摇头不语。
我问老爸有没有留存这些报纸,他笑笑说:“这么多年,又搬了这么多次家,早就不知去哪里了。不过那时我写稿子,都是抄一遍寄给报社,还要自己抄一份留底儿,我写的留底儿稿,足足有三抽屉那么多。”老爸又指指我拎回家扔在沙发上的笔记本电脑,说:“谁像你们现在写稿,有多少东西都能存在里面。”
听了老爸的话,自己想想也是,现在的业余撰稿人和老爸那代撰稿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说起自己用电脑写稿,也是近十来年的事情,远的如20世纪70年代不说,即使是在电脑时代来临之前,我写稿不也是用稿纸,外加一只钢笔么。写好之后,装进信封,贴上足够的邮票,再跑到邮局里去寄。自己手懒,不愿意再抄留底,撰清投稿时,下面就垫上复写纸,在下面誊出一份来。后来编辑准备用稿了,专门打电话到单位找我,问我稿纸上的复印纸印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还投别家报社了?
那时最大的花费不是稿纸和信封,而是邮票。为了弄折价的邮票,我经常去山东师范大学门前的小市场淘打折邮票,两毛一张的一般是一毛五六就可以拿到。后来邮费涨价了,六毛钱一张的,一般四毛五左右能拿下来。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从同学那里第一次看到电脑里打出来的稿子,羡慕极了,就经常拿着草稿到人家那里蹭稿,拷到三点五寸的小软盘里,带到街头的文印店里打出来,又干净又整洁,自己感觉都不用报纸刊登了,咱自己就能把它们变成铅字儿。
现在报纸用稿,早已进入无纸化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业余撰稿人真是幸福,我感觉电子邮件的出现,是对写稿人最大的帮助。最初在电脑上用电子邮件发稿,还真有些不习惯,很虚幻的那种感觉,老琢磨编辑看到看不到啊?老打电话催问人家。
在电脑上写稿子,在电脑上发稿子,在电脑上还可以看到发表在报纸上的稿子。那一摞摞厚厚的稿纸,至今还有许多躺在我的柜子里;还有那些没有用完的打折邮票、两捆旧信封,看来它们只能呆在柜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