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苏菲思想的神秘性

2013-12-29 00:00:00童西玲
文史月刊 2013年4期

心理学家以人类的意识状态来分析神秘主义,认为神秘主义是在人类的正常清醒的意识或者理智的意识之外的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

总之,神秘主义是一种研究隐秘生活,强调直觉,以达到与“主”合一为目标的学问。

苏菲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

一、波斯苏菲教义认为,神性的爱是高级的爱,是最高尚的爱

苏菲主义把爱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自然的爱,又叫做世俗的爱,它主要是对外形美的爱,苏菲主义认为这是一种短暂的爱,一种躯体之爱;第二种是精神的爱,它兼有躯体和精神之爱;第三种是神性的爱,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之爱,一种神圣的爱。根据苏菲教义,神性的爱是高级的爱,是最高尚的爱。

神秘主义者唯一关心的是神圣的爱。苏菲主义主张亲近真主,喜爱真主,但不应该出于希望或恐惧而去崇拜,苏菲对真主的尊敬不是由于想进入天堂以及害怕进入地狱,而只是一种愉悦。瑞比娅迪瓦(Rabia Dvyh)在他的传记中的言语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安拉,我对你的尊敬不是由于害怕进入地狱或者企图进入天堂,而是因为你值得我们这样。”这个观点在伊朗,尤其是在呼罗珊,传播的非菲常迅速。

我们读鲁米关于爱的诗歌,第一反应,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他所说的话,因为我们被爱包围,而且我们常常体会着爱。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他的诗歌,我们会意识到诗歌里有更进一层,以我们的文化背景不能感觉的爱的体验。那是一种神圣的爱。

这种神爱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苏菲哲学中最早出现神爱的是拉比阿·阿德维娅。拉比阿自幼被卖为奴,因为其虔诚的信仰而被主人释放。她以对真主的挚爱、专一实践于自身的生活,以独身或以自身纯洁与贞操奉献给真主,而拒绝了其他人的求婚。拉比阿不分白昼黑夜地祈祷,她常常彻夜不眠,只是偶尔打个盹儿。她经常强调:“我不是为了求主恩赐而拜主,不怕地狱也不恋天园,我一心向主,是为了得到主的爱。”

拉比阿提出的“神爱”主张,被以后的苏菲主义者广泛接受,并对日后苏菲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安萨里将“神爱”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在他之前,多数教义学家认为“对安拉的爱”只是一种比喻,比喻对安拉的服从。安萨里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在安萨里看来,世上最珍贵的爱,最圣洁的爱就是爱真主,也只有真主才是最值得热爱的,因为他值得我们爱,所以我们才去爱。

二、波斯苏菲主义认为,神智源自于真主

神智论被苏菲主义认为是一种源自真主的,关于真主的神秘的、直接的知识,它与一般从理智所获得的知识不同。由理智获得的知识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与教师的教导轻易获取,而神智则是神智者幻觉见到真主,与真主面面相对,是一种关于真主的直接经验或f848c66b22b1db0434b66af4bcfaa18e直觉。苏菲主义认为,神智源自于真主,唯一能够使人获得神智的渠道,来自于真主。上述提到的神爱论是以人为主体向真主表达爱慕之情,这里的神智论指的是以真主为主体,向人赐予自身知识。

神学家和哲学家使用推理的或者思考的方式搜索更高的真理,往往被苏菲思考者将其与盲人做比较——盲人使用触觉得到知识。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们经常引用一个著名的比喻:几个盲人来到大象跟前,由于他们看不到,只能触摸,于是得到了关于大象的不同的想法。一个人只摸到它的鼻子,于是感觉大象像排水口;另一个抓着它的耳朵,想象它像一个扇子;第三个人抓着它的大腿,感觉它像一根柱子;第四个人将他的手放在大象的背上,想象它像一个宝座。诚然,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说的都是真相,但他们得到的想法从整体的意义上来讲是错的。“盲人的手掌”被比拟为个人的推理是不能得到真相的。

苏菲们的知识,被称作直觉,并声称是高于推理和教学。它不被思考和深思获得,而是通过心灵的排空,并通过灵魂的净化得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菲不把书本知识认为是提高知识的必需品,而呼吁心灵的净化。像库达特(al-Qudat)这样有学问的人选择像查古布(Zarkub)这样的民间文盲作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说明了他们对推理和书本学习的最小的关注。我们被告知,查古布(Zarkub)都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波斯语,只有方言或俚语。事实上,精神导师没有教学中的作用,他们仅仅是在弟子的精神之旅中帮助他们,并保持这一路径。苏菲知识源于心,通过心,他们构思了几乎每个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知识和行为。他们相信,只有真主才会赐予他们神圣的知识,让他们明智。

三、波斯苏菲功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灵魂的自我净化,被真主所吸收,达到与真主的合一

苏菲功修的最终目标是人主合一,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功修途径与手段,但是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通过灵魂的自我净化,被真主所吸收,达到与真主的合一。

苏菲主义把人主合一分为三个层次:功修者的合一,这种合一是短暂的、不连续的;圣徒的合一,这种合一比功修者的合一的时间要长,但是这种合一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永久的合一;先知的合一,是一种永久的合一,在这种合一里,把人提高到了神的地位。与先知的合一最终要求是人在真主的本体的消失与寂灭,达到无我的境界,作为人的意志完全丧失而直接进入真主的意志。

因此苏菲主义的人主合一论或许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种合一的状态有意识状态,似乎有人在冥冥之中为他们讲述了真理,他们在恍惚无我的状态中得到了这种真理;有直觉状态,这种合一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是凭直觉感受到的;有转瞬即逝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瞬间的,但是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却是永久的,是刻在脑海里的;有被动状态,这种状态是不由自主的,是被外在的力量控制和支配的,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巴耶济德·比斯塔米是著名的苏菲主义学者。他出生于波斯库米省的比斯塔目镇。比斯塔米自少年时代起,就不爱玩耍,喜欢离群索居,独自深思。他是第一个将“无我”主义观点引入苏菲主义的人。他主张的“无我”观点,其内涵是指苏菲修炼者在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时,一切被安拉所吸收、融化,丧失一切形式的自我,确切地说应该是达到苏菲修炼历程的最高境界——人主合一境界中的自我湮灭。

比斯塔米在苏菲主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观点是由他奠基而成的“万有单一论”。他认为安拉不仅仅是“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他把“我”与安拉之间的某种形式以“己性”与“彼性”来表述,“我”在终极上同安拉合一时,“我”就丧失了自我,安拉把“我”的“己性”改造为他的“彼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精神升华,于是人主合而为一。比斯塔米在其强烈的体验中似乎神智昏迷,信口开河,在这种状态下他所说的话被人们称之为“醉语”。例如他说:“主啊,我将在哪儿找到你呢?这面纱已经揭开,我看到我就是我,是的,我就是我。我回头变成我所寻找的对象,它就是我而不是别人。我正在进入那个角色。”苏菲家们对此解释说,所谓“醉”就是完全丧失自我,犹如在无边的大海中融入一滴水一样,使自我完全消失,最后只有茫茫大海的喧嚣。

比斯塔米的思想观点在苏菲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因而他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