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一个小怂包

2013-12-29 00:00:00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3年4期

孟老师:

9岁女儿常常为了别人委屈自己。比如,她有一个密码本,平时在家都不让我动。在托管班被别的孩子弄坏了,她嘴里说:“没事,没事。”但心里很难过。还有一次,她把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被同学们抢着玩,结果又被扯坏了。她哭得很伤心,但就是不会说:“你弄坏了我的东西应该赔。”她损坏了同学的东西,从来都是赔的。但到了自己这里,她就不敢要求,只敢回家闹情绪。我不知道她这样做,是不是太怂了点呢?

—读者 格格妈妈

我不了解您和孩子的互动,但我很关心:孩子在家里是否能比较自由地表达愤怒?在我的理解和经验里,一个人的愤怒包含着自我肯定和力量,若愤怒被压制和禁止,孩子为自己讲话、捍卫权益、对人说“不”的能力就受到了阻碍。

我相信一个孩子,在走入社会(幼儿园已经算社会)之前,他在家庭里已经获得了基本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沟通和展现自己。

为了被父母接纳,孩子会几乎无意识地去适应父母。通常,父母心里都有“一个好孩子应该怎样”的概念,而这常常就成为孩子对自己的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喜爱、接纳。中国的文化是有隐忍的传袭的,如果父母表现得重视别人超过自己(比如一贯地让客人的孩子优先于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也不能够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比如明明不喜欢却因怕得罪人而答应),那么孩子也无从学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相反,如果父母并不刻意隐忍,而是自由、自然地表达自己,孩子自然也就学到这样。

“孩子是不是太怂了一点?”我在这句话里听到了担心和评判。担心除了关心之外还包括不相信,不相信是一种干扰甚至是破坏。对孩子来讲,父母是他的权威,如果权威不相信自己,孩子也很容易自我怀疑。另外,我也认为“太怂了”是一种贬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害怕和脆弱。如果被贬低,常使孩子不能接纳自己,他要么变得强硬无理,要么变得羞愧自责。

如何改变?我觉得需要对孩子传递这样的态度—孩子,你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尤其是你的主权,你永远可以在自己的事情上自由地说“是”或者“不”。当然,最好是父母亲身呈现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