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境界

2013-12-29 00:00:00格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3年4期

记得蔡康永在他的一本书里曾描写了一个特别的朋友:他去英国上学,在那个学校里,一个重要课程是每天对着树说话。几年后,他回到台湾,依然保留着对树说话的习惯。

在这个世界上,教育的方式其实就是这般奇妙和千差万别。很多国家、很多人在创造和接受着各种各样奇特的教育。

有很多教育理念提倡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相信人能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获得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所以就有了对树、对草说话的方式。

也有很多教育主张孩子们自由和民主。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英国夏山学校,就主张让学校去适应孩子,他们舍弃训练、命令、要求、道德与宗教教育,让孩子们完全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不想学就可以不学,也没有正式的考试,但选课后不去上课就会被除名。他们认为学到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信。

这些教育和我们的传统教育真的是大相径庭,令人唏嘘。不过,教育是常常要被问究效果的。对于如此之大的教育话题,我不敢妄下结论,倒很想跟大家聊两个例子。

很多人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在那个由废旧公共汽车改造的课堂里,在传统学校无法上学的小豆豆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和尊重。上什么课可以自己选,对什么感兴趣可以随时发问,午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品尝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而小豆豆黑柳彻子日后成了日本非常有名的演员、主持人,并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我还采访过台湾的一对小兄弟。小哥俩从德国回到台湾,因为不喜欢传统教育,妈妈就为他们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完全自主地学习。哥哥后来迷上了计算机,并自编了很多有价值的软件,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弟弟呢,不需要让妈妈安排怎么过未来的日子,他自己到山上闭关一个月,弄清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研究哲学。

在这些个性化的教育故事里,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孩子们在教育中找到了自己,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就此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定不是比拼具体的方式,也不是比拼谁的孩子学会了更多单词,做会了更多数学题。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成长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自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因为热爱一生都不会停止学习和前进。

在大陆,个性化教育也已经悄然蔓延。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关注了选择在家教育的一群孩子和父母。和传统教育比起来,他们真的很特别。但这不是两种教育的对决,而是不同教育的并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