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1.6亿。在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都不断加大的现实环境中,衰老、疾病、异地养老等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们发现,如何关怀老人,已经成为令许多家庭困惑的课题!
我们并不缺乏孝心,可是当我们想靠近他们的时候,却发现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关爱老人。
当我们因为自己的梦想奔波在外,只是把偶尔的停顿留给我们的父母,却发现金钱与礼物无法代替陪伴。对于不在一个城市生活的家庭,又该如何保持亲密的连接?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父母的生老病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
本期,心理专家吴熙老师将与我们一起畅谈“老年关怀”,让我们用子女的智慧,成就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
听听老人的故事吧
女儿李敏盛着一碗鸡汤,递到母亲的面前。
可是,69岁的母亲只吃了一小口就说:“吃不下了。”
“你应该多吃点,身体本来就不好,还不加强营养。”李敏有点生气,面对自己辛苦熬了一上午的鸡汤,母亲却一个劲儿地推碗。
不仅如此,以前很爱干净的母亲最近打死也不肯去洗澡。李敏已经放好了洗澡水,可母亲却一直躲在房间里,她忍不住数落:“老了老了,这么不爱干净,连澡都不去洗!”
更让她难以理解的是,母亲最近总爱在饭桌上唠叨,话题无非是自己从小失去母亲,12岁时吃了一顿馊饭,童年是多么痛苦和伤心。
“妈,我又累又饿,你能不能消停会儿?”李敏觉得很烦,白天应付工作已经够累的了,现在还要听妈妈唠叨。那顿馊饭,她的耳朵已经快听出老茧来了,可母亲还在不停重复。
在子女心中,老人是不听话的、古怪的,甚至是有点麻烦的……可在吴熙看来,这就是老化的正常表现。老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记性越来越差、听力不好、行动迟缓、胃口变小、说话重复……老化的过程缓慢而艰涩,带着生命由荣到衰的过程。
可是,很多子女都不知道父母已经老了,在他们的认识中,即使父母已经退休在家,也还是那个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有力依靠,他们很难接受自己从被父母照顾到需要照顾父母的转变。
不仅是子女,连老人自己都不能接受老去的事实。刚刚退休在家的老人,一下子不用去上班了,会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每况愈下的身体总在提醒着他们正在变老的事实,有些老人因此感到抑郁、身体日渐消瘦,甚至去世。
吴熙觉得,不管是老人,还是子女,都要正视和接纳老化的事实。因为,做一个老人真的很不容易。在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老人是落伍的、跟不上潮流的,甚至会被歧视……但他们拥有比我们更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和理解。
那么,面对父母的老化,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心理学领域,叙事疗法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因此,子女可以通过不断地问话,让老人说出自己的故事,从而增进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吴熙正是用叙事疗法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亲密联系。
首先,她建议子女应该与父母一起见证老化的过程。“妈妈,我没做过老人,你能告诉我66岁和76岁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是我,活到你们这样的年纪,遇到这么多生活难题,我不一定会做得比你们好。”我们还可以摸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好不容易啊!”让他们感受到老化也是宝贵的。
而通过不断的问话,你才会知道,原来不肯喝鸡汤的母亲,是因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胃口会慢慢变小,那么就让他们少食多餐;母亲不肯洗澡,是因为没办法在浴室站得太久。此时,作为子女可以为母亲准备防滑垫,或者帮助母亲洗澡;而一直重复着“馊饭”话题的母亲,是因为回忆起痛苦往事,正在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时候,子女可以对她说:“妈妈,你这么辛苦养大我们几个孩子,真是不容易啊!”
吴熙觉得对话也需要学习,很多子女觉得老人变得不爱说,也不知道如何对话。其实,对话很简单,只要你带着珍惜生命的心,用欣赏和尊重的心态去面对老人,你就会说出不一样的话。
再次,随着老化的过程,老人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作为子女,我们千万不要打击、批评他们,而是要陪着他们一起面对。
崇敏的父亲最近被婚介所介绍的相亲对象骗了许多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骗局,可老人却执迷不悔。
崇敏的弟弟说:“爸爸,你的养老金都快被人骗光了,怎么那么傻啊。”
“我的钱,你们管不着。”老人还真是顽固。
弟弟生气了,让姐姐把爸爸的存折没收。崇敏却说:“爸爸,我知道你很孤独,我们也希望你找到老伴。”老人一看自己的寄托得到了肯定,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爸爸,我给你买了份报纸,上面有好多征婚广告。我看过了,这个阿姨还可以,你要不要看看?” 崇敏拿出一份报纸。
“我知道,你有多喜欢那个阿姨,就会掏多少钱。那爸爸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一次会给她多少钱?一二百元没什么,多了就不太合适了,你说对吗?”
老人低下了头。其实他也知道自己被骗了,就是不好意思在子女面前承认。
“被人骗了心情是不太好,要不我把你的账补上?”崇敏说。
老人点点头。
远距离如何实现陪伴
29岁的李小姐在北京读的大学,毕业后留在那里工作。2011年8月有了自己的家庭。面对繁忙的工作,回老家武汉的时间越来越少。体贴的父母总是说:“要是忙就别回来了,我和你爸爸挺好的,别牵挂。”每次父母这样说的时候,李小姐内心的愧疚感便会放大,然后尽量用钱和礼物的方式补偿父母。
可是,因为不在一个城市,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毕竟有限,除了物质的东西,我们到底还能给父母什么?如何让父母有一个幸福、安逸的晚年?这成了许多孝子的困惑。
“要不是出国留学,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父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吴熙是个很羞涩的人,与父母很少对话,彼此的性格都很内敛和害羞。
但是出国后,每逢节日,她都会用比较西化的方式写一张卡片给父母:亲爱的妈妈,到了国外才知道你在我身边是多么好。想念你煮的菜,想念爸爸每天骑车送我上学,感谢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力量。
有时候写着写着,吴熙就会想起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一边哭一边又觉得很温馨,可以说,写卡片的方式让母女之间的距离增近了。
吴熙觉得,中国人内敛低调的性格常常让我们不知如何向父母表达亲密和感谢。而彼此处在不同的城市,不用面对面交流,反而有了一种可以抒发内心感受的渠道。
除了给父母写信和卡片的方式,手机也是表达爱的最好工具。吴熙提议,如果你的父母还没有手机,那就为他们买一部吧,功能不必太复杂,可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就够了,让父母随时随地知道你的近况。
“爸爸,我今天好想你。”
“妈妈,我刚路过一家服装店,有件衣服觉得特别适合你,就买下了,回头送给你。”
这些面对面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肉麻”告白,在手机短信里却可以自然地表达。
快到重阳节了,电视台访问一些老人,问:“你们需要什么?想让子女送你们什么礼物?”
“我们只需要孩子给我们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老人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的并不多,不是家用电器,也不是黄金珠宝,更不是钱,他们体谅子女工作忙碌,只需要孩子能陪着自己说几分钟电话,电话里说的无非是早上买到了新鲜蔬菜,邻居张姨的儿子结婚了……他们只需要能和子女说说生活琐事,就能感觉靠得很近,并不需要子女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跨越时空的见证
“当老妈告诉我三姨病逝的消息时,我突然意识到,我这个年纪,要开始面对亲人陆续离开的现实。”42岁的张老师这样感慨。
“我的情感中,老妈老爸不可以老,都不可以死,我也永远是个开心的小姑娘。然而现在,我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这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可能明天就会悄然而逝。而我自己,在不久的明天也将追随他们而去。”李娟说得很伤感。
每个人都会老去,老了就会有各种毛病,死亡和疾病让人觉得伤感,却是个逃不过的问题。老了,自然就会遇到各种疾病,小到糖尿病、高血压;大到中风、癌症……因为老人的抵抗力差,每一种病似乎都来势汹汹。看着亲人一天天苍老,一天天病意来袭,作为儿女,我们除了关心,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吴磊的父亲去世了,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父亲最后的日子。让吴磊诧异的是,3个月前父亲欲言又止,其实是想告诉儿子自己还未实现的遗愿,吴磊却让父亲少说话、多休息;而早在父亲还可以下地走动时,很想去一次人民公园,吴磊却以天冷容易感冒为由没让父亲出门……日记里有太多父亲没有说出口的话,读着日记,吴磊潸然泪下,原来自己一直以为是为爸爸好,没想到却是让他一再封口。
有位老人得了肺癌,每天都郁郁寡欢,觉得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还拖累了子女。可同病房的另一位老人,同样得了肺癌,每天都在感谢器官:“肺啊,你操劳了一辈子,也该休息一下了。”然后,他开了淘宝小店,每天听音乐下围棋……生活过得积极乐观。而结果,同样是肺癌,乐观的老人却多活了好几年。
吴熙笑着说,器官是没有生命,却是有灵魂的,它也希望被珍惜和爱护。如果你每天骂它、讨厌它,它就会不舒服;如果你每天赞美它、鼓励它,器官就会长得越来越好。
积极乐观,能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有质量,甚至可以延长生命。然而死亡,却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加护病房里,子女都想抢救老人。而老人的身体插着一根根管子,显得很痛苦。
子女都舍不得老人,但老人其实想离开,因为最后的治疗实在太痛苦了,而且徒劳无益。所以,除非老人继续想活,否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想离开的意愿。
一方离开了,另外一方还活着,活着的人也会觉得痛苦。面对老伴的离去,她边哭边说:“结婚这么久,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沙发他坐过、餐桌他用过……好难受啊。”
于是,子女一直劝她:“妈,爸已经走了,你要保重身体,别再想爸爸了。”
这是许多子女的做法,希望母亲能保重身体,别那么悲伤。可吴熙却觉得,做了一辈子的夫妻,一方先离开了,怎么能轻易忘记对方呢?这时,作为子女,如果母亲诉说她的思念,你只需要耐心地倾听,陪她一起想念、掉泪,并且试着问她:“妈妈,你想爸爸的时候,在哪儿最怀念?”
“阳台上,那些花儿都是你爸爸种的,鸟儿飞来了,我觉得就是你爸爸回来了。”
“那你的感觉是什么?”
“很快乐。”
吴熙建议,当一方离去,一定要让另一方说出她的故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即使说上一百遍也不要觉得腻烦。
说来也奇怪,母亲讲着讲着就会忘记了悲伤,说到父亲的趣事,忍不住哈哈大笑。
“妈妈,那你觉得爸爸在另外一个地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他一定希望我们活得开心、健康。”
“你对爸爸的感情好深啊。妈妈,我也能从你身上学到很多。”
“妈妈,你15岁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活到80岁?”
“活得这么久真是福气,15岁的时候,我跟着你外婆去给人修鞋……”
这真是一段温暖的母女对话,知道母亲的不容易,看到母亲这一生的努力,从而让母亲用父亲过世的生命来感谢这一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