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在时序上有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属于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一起,完整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不够,这样,势必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节选课文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节选课文,即从长篇或中篇小说节选的篇章以及从戏剧节选的情节内容,这些节选的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们从语文教学上讲,是独立的一篇课文,但它们又与原文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上不可能脱离原文,因而,这类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课文,如何进行预习设计,使学生在课下对相应的课文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又有可行性,使预习有效,这对于促进节选课文的教学有实际意义。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有预习作业的要求,但往往形式重于实质性的内容,把预习作业仅仅当作一般的家庭作业,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也是如此,还是沿用一些惯常的预习形式,如抄写生字生词、读课文等一些简单的作业,这样,会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停留在一种浅层预习上,主要是对课文本身的熟悉程度上,这对一般的课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那些节选课文,尤其是长篇节选的课文效果却不佳,体现不出语文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1)课文知识填空,主要涉及作者、年代、作品题材、节选的章回;(2)字词检测;(3)初读感知,按照小说的结构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述每部分内容。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对一篇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课文来说,其预习效果就需要探讨了,它的预习内容多而全,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总希望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从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释义、情节内容的梳理都包罗进去,但实际上,这样的预习对学生而言,其作用主要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字词梳理,第1题太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第3题太普遍,学生兴趣不大。预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预习的一种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也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预习作业没有经过设计,就如同课堂教学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样,随意主观,这样,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受影响。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师对预习没有把它同课堂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即在思考预习作业时,没有一种教学设计思想,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同步的,缺少一种教学思想上的关联。真正的预习,应该立足于文本的内容,从课堂教学思路出发,以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或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设计预习作业的依据,把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
二、语文预习作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原有的知识有所认知,能激起已有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学习节选课文的时候,更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激活已有的对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预习的设计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图式,使之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其作用要比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语文预习作业更显得突出。
1.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预习在认知上是为了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种联系,节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本身,它必然与原文有密切关系,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回,原标题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进贾府”为编者所加。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特别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在学习这篇节选的课文时,有必要对前面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这种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预习来设计完成,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它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上的联系和沟通,对节选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预习还可以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有很大关系,因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从起点(基础)上决定了后续学习的效益。”[1]所以,如果仅仅从课文本身来讲解,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特别是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不清楚的话,势必与课文的知识产生隔阂,会影响课文教学的效果,那么,预习作业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原著《红楼梦》之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
如何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融进所学的教学内容中,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有效的预习设计,可以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激发或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成为可能,这样的预习设计符合新课程教学观。在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预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对所节选课文与原文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这也是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之一。如节选课文《老人与海》,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这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在这部分中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学生在对这样的节选文段的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预习设计时,能考虑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体验,从体会小说原著的情感出发,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自然会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阅读期望的激发是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节选课文的预习,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待,就会主动找到相关的文本阅读,可以拓展课文学习内容,延伸教学内容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本身,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讲,也充分利用了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所节选课文与原文的关系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预习作业的设计虽然在广泛地运用,但有效性体现不够,研究有待深化。
1.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有效参与
爱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及时巩固就会使遗忘减速甚至停止减速,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搜集处理信息、调整课时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可以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期望。在节选课文预习作业设计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真正把预习与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在节选课文的预习设计上就需要找到课文与原著之间的联系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预习题。一位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有关描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教师在课下做了一些书签,书签的背面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叫一位学生上来分别念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答对的同学将获得书签。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虽然它仍有一些不足,其优点在于,它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去熟悉原著,《红楼梦》是要求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名著,既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通过预习使学生熟悉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节选自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从节选课文的角度,预习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对“楚汉相争”历史知识的复习,全面了解刘邦、项羽斗争的经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对《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的学习产生一种阅读期待,激发探究在“鸿门宴”上刘邦、项羽的性格表现以及司马迁高超的文笔技巧。
2.预习的重点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eOiMPCPpgODgeU814ePqNzlsuQSno+0Opt3HOD5Fvdc=
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体现预习的重点,这是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如果预习仅仅流于一般的形式,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学生的预习就会落空,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预习重点内容的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保证之一。对节选课文而言,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无疑是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学习具体概念时,如果能得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就能够用多种方法重现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学习孤立的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3]。这里的“具体概念”,对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却没有重视这个方面,导致预习的无目的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节选课文,有位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是这样处理的:阅读课文、寻找资料、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作者的情况;粗略理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色;寻找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设计就有些面面俱到,从小说的作者、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都涉及到了,没有重点,学生预习时抓不住主要内容,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林冲性格的转变,而节选部分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完成,学生要深入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必须要联系前面内容来理解,而这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来体现,假如预习作业如此设计:梳理林冲到沧州之前的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初步描述林冲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把预习作业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并体现了预习的针对性。预习的目的不单是学生熟悉课文、掌握字词,更重要的是,它要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合拍,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它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奏,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的思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为参照,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进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3.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相关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还要注意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联系,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这既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又能提高预习效果。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特别是针对节选课文更有实际意义,节选课文一般都选自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要完全熟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复杂的内容分解,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可以使预习更加有效。如教师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就可以对其预习作如此的设想,把学生分成人物探讨组、环境分析组、比较人物组,即按照小说的内容,把预习的内容分成三个主题,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比较人物异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人物探讨组重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环境分析组侧重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人物组则把重点放在比较同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异同,教师对这组可以在比较的篇目上作一定的指导,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能与《边城》进行比较的小说。这样分组预习,既突出了预习的重点,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预习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有效性的提高,还取决于学情、教师自身条件,但教师只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预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来设计思考,那么,其实际的教学价值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第二版).洪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