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读的姿态探究文本的深意

2013-12-29 00:00:00黄昊具春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4期

心理学家认为,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征,但其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的逻辑思维,他们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基于这样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培养,但当下很多教师认为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阐释缺少深度的启发,延误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遵循“整体感知——研读探究——迁移拓展”的解读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但解读止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成说的体认,对文本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意蕴缺少真实的体验。针对当下文本解读存在的解读浅白的问题,借助文本细读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实现文本的深度解读。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一篇课文,它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散文。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浙江温州一带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母亲、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的《春酒》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思乡怀旧之作,她擅长捕捉生活的细节,在不大的题材中挖掘深意,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语言细腻柔婉,有着浓郁的个性色彩。这样一篇美文,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多角度细读文本,才能深刻领悟文章的审美意蕴。

一、细读细节——由人物概念化的分析到复杂情感的立体解读

当下文本解读流于浅白的原因之一是对文本的细节鉴赏止于平面化、概念化的分析。很多教师把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细节的鉴赏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但解读大多满足于学生发现成功的细节、言说细节的内容、概括细节的意义,对细节的解读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了成功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丰富情韵及复杂情感。

案例一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后教师作指导,出示幻灯。)

关于母亲(由一个小组汇报):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这个案例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的鉴赏,只是要求学生找出细节,然后由细节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教师只是让学生发现细节,然后用细节印证抽象的概念,解读满足于一种简单的验证与分析,这样的解读颇似数学的演绎论证题,缺少鲜活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解读止于平面化的概念分析。

文学语言是以其特定的情境内涵表达独到的审美体验的,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有语境的支持,重视语境义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对于语境的准确理解是文本解读过程中意义确定的关键。本文语言平实,但蕴藉悠远,所以应该结合语境解读细节的内涵。就本文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细节。

1.细读风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浙江温州农村春节的风俗:春节期间,迎神拜佛,小孩子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否则会碰坏了碗盏;吃东西不能随便抓;女孩子的脚不许搁在灶边,因为许多东西都是要供佛和祖先的;说话要讨吉利;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等等。在浓郁风俗的语境中,种种琐事,皆是弥漫着“家乡味”,乡思之情悄然氤氲开来。由此可体会到作者“在一个不大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功力。

2.细读母爱。“在琦君的散文中,为母亲落墨的部分,是最经得起反复赏读的部分。”母亲“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作者用墨极其俭省,只言片语,一个终年勤快、热情好客、朴实大方、助人为乐的母亲形象就跃然纸上,点染出母亲对爱女的呵护,流露出作者对相依为命的母亲的追思。而“母爱的光辉,使得故乡魂牵梦绕于作者的灵魂深处,永不腿色。”在歌咏了母性之美的语境中,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3.细读人伦。文中有关于主仆、邻里关系的细节描写。过春节,家家邀请吃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善良纯朴的“花匠阿标叔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客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在歌咏人伦之美的语境中,思乡之情愈加浓郁。

4.细读玩伴。文中,可爱的小花猫跃然纸上。“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作者儿时的欢乐有赖于故乡灵性的小动物的相伴”,玩伴之乐亦是乡情中难以泯灭的情愫。

鲁迅说“于细节处见精神”。关于细节的解读不能止于“写了什么”的认识,还要带领学生发现细节背后的精神、细节的组织特点以及细节表现出的作者的审美追求。就本文来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特点以及意义:文本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善于精选典型的生活细节,过新年、喝春酒、吃会酒,天真小女孩子、慈爱的母亲、贪嘴的小花猫、和睦的邻里、淳朴的花匠,每一生活的细节,都寄托了作者怀乡思亲的种种情愫。平实中见深情,表现出非凡的叙事与抒情能力。

二、细读结构——由内容的整体感知到艺术表现力的深入体会

文本解读浅白的第二个原因是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止于对文本线索、内容的整体感知,没有探讨怎样通过巧妙的选材、精心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来抒发复杂的情思的。

案例二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2)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线索及选材的角度,但是对文本结构的匠心、表达的效果缺少鉴赏。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以其结构的匠心艺术地传达独到的人生体验,如《项链》开头平稳,中间意外迭起,结尾出乎意料而又似合乎情理,发人深思,既嘲讽了马蒂尔德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又表达了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药》的双线结构,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独具匠心的结构艺术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琦君的散文结构特点在于叙述角度的选择。她的散文喜欢运用儿童化叙述角度叙述故乡的风土人情。“儿童视角叙事使文章具有了某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时光流逝的忧伤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意在言外的耐人咀嚼的味道。”抓住文本的叙事特点,是文本的一种细读途径,由此可发现文本的艺术表现力,提高探究的深度。

就本文来说,可以设计讨论问题:(1)用童年时的“我”的叙述角度叙述童年的往事,但在结尾处变换了叙述的角度,以成年人的口吻收束全文,这样好不好?通过讨论可以明确:《春酒》主要运用儿童化叙事角度,叙述故乡的风土人情,描写“小时候那段快乐得爆裂开来的好日子”。童年化的叙事角度,使得文章放弃故作深沉,议论抒情,不雕琢、不粉饰,语言平易但“语语动人”。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转化了叙述的角度,以成年的视角巧妙设问,结束全文,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感情深沉而婉约。

学生学习需求日益提高,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挖掘文本的意义,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由“已知区”过渡到“最近发展区”,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细读精彩语言——由语义的单一向度的认识到多向度揣摩

文本解读浅白的第三方面的表现就是对精彩语言、含义丰富的语言的解读向度的单一化,也即对精彩语言与含义丰富的语言的解读表面化、浅层次化,不能多元解读丰富的意义。

课程标准正是为了避免离开具体文本进行所谓的分析,提倡文本的鉴赏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和精彩语句的意义。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应还语文教学语文味,要摈弃阅读教学多就文本的内容做社会道德伦理评判,把极富个性色彩的生动活泼的文本肢解成貌似深刻的成说,而忽视文本的审美意义的分析。要知道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文还其本色,必须着眼于语言层面的阅读与鉴赏。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精彩语言,指导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揣摩精彩语言的表达意义与效果。文本的精彩语言往往是文本思想情感的关节点,惟其认真品味揣摩才能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或者忽视了文本中的精彩的语言,或者对精彩的语言三言两语概括意义,解读匆匆而过,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

《春酒》结尾写到:“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了“八宝酒”,遗憾的是“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结尾文章的文眼,是解读的一个重点语句。

案例三

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这样的解读过于简单。既然是文眼,就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结处,就应该带领学生探究其丰富的意义。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作者艺术地运用了空白的手法。文本细读理论认为,空白的语言富有语言的张力,蕴含丰富的解读价值,所以是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解读中教师应让学生发现空白,对空白进行补充或再创作,探究其意义的未定性,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揣摩结尾的空白义,可以得到多元的认识:结尾的设问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喟,有对家乡的思念;思乡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感伤;委婉地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含蓄地道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情绪由从快乐到忧伤,语言蕴藉丰富,收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文学效果。

四、细读作者——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简单概括到文本个性化的审美情感的多维解读

文学即人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知人情世故,就没有生动的文学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思想无不影响作品思想情感的传达。探究文本深意的途径之一即要指导学生做知人论世的精神对话。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琦君是一位著名的乡愁作家,琦君的乡愁是一种人生暮年旅居异乡、眷恋故土和亲人的精神依恋,故乡在她心中是一盏永远光明的指路灯。她曾说过:“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怀乡是她创作的主要题材。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故乡是她丰茂的情感绿洲,是“永远不疲倦的歌”。

文中的童年记忆,母女之情、邻里之谐,“毋宁说是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的现实的映衬之下,崎君笔下的童心童趣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迷惘”。她“试图把童年演化和提升成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为世人营造一个单纯温馨、自然和谐的生活乐园”。她的怀乡散文一扫台湾怀乡散文的消沉、苦闷的调子,故乡的“温馨”与“和谐”对人情日渐淡漠的现实社会来说是个永远的梦,是她完美精神世界的寄托。细细品味如一股温润的细流缓缓注入心田,弥漫开来,散发着岁月的淡远与幽思,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本细读的阅读策略致力于学生的主体情感的投入,通过对文本的语言与结构仔细推敲、品味,鉴赏到文本中蕴涵的作者多方面的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使学生能够真正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对话编辑、对话老师和同学,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语文学习,2004(6).

[3] 张禾青.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

[4]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魏赤.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

[6] 具春林.那醉人的八宝酒.名作欣赏(中学阅读版),2008(3).

[7] 翁细金.琦君散文的另一种解读.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8] 郭秀琴.萧红迟子建儿童叙述视角之比较.阴山学刊,2008(2).

[9] 文婷.论琦君怀旧散文小说化书写.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