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1],也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影响颇大、成果颇丰的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以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为基础,强调课堂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逐渐推广的过程中,如何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起来,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以潮汕地区某三所高中为例对合作学习实施的现状及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了解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及师生感受,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
一、 研究方法
采用的调查形式为调查问卷(略),问卷题型为选择题和问答题,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对象为潮汕地区某三所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1年10~11月。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1份,有效问卷475份,问卷回收率98.2%,有效问卷回收率96.7%,采用EXCEL做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
1.合作学习的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合作学习已经逐渐被大部分学生理解并接受。如:有78.9%的学生回答“合作学习就是几个人一起分工,并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只有7.6%的学生将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混为一谈;13.4%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是很恰当。在回答“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经历?”时,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已经慢慢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但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参与经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学生对合作学习开展的热情和期望也不尽相同。(见表1、表2)
表1 在生物课上是否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情况表
表2 在生物课上是否欢迎老师组织开展
合作学习情况表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可并乐于参与合作学习,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改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着重调查了合作学习对学生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帮助情况(见表3)。
表3 合作学习对个人的帮助情况表(可多选)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正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沟通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人生态度。合作学习的精髓就在于“合作”而非“竞争”,合作品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2]。
2.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实效性不强
对一节课上开展合作学习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34.9%的学生选择了“2道”以上,可见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
表4 一次生物课上合作学习的题目数量表
但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呢?首先,调查了每次合作学习所开展的时间,有62.7%的学生选择了“5分钟以内”。显然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片面地增加课堂合作学习的次数并且压缩了合作学习的时间,目的是为了显示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下热烈的课堂气氛,而忽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否引导大家深入思考,是否给大家足够的时间讨论、总结,你本人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明确”,结果只有16.8%的学生选择了“深入引导”,还有13.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没引导”;39.6%的学生选择时间不够;43.3%的学生选择“不太明确,课前没准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合作学习的次数有所增加,但教师在问题引导和时间掌控方面却没有做相应的合理安排,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实质上的提高,合作学习的精髓也无法得到体现。
(2)学生主体意识不明显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其中也包括了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选择。
当问及你对老师所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时?49.7%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只是兴趣一般,还有8.2%的学生对其内容根本没有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小组合作学习中你不愿意发言的理由(可多选)”时,竟有57.5%的学生选择“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35.6%的学生选择“讨论题目与课程无关”,34.7%的学生回答“害怕出错被别人耻笑”。这些数据说明某些合作学习确实存在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回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这一问题时,只有9.3%的学生选择了“明确”。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分工的意识还没得到很好的引导与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依旧比较被动,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的题目一般都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只是按照要求完成而已。如在回答“每次合作学习的题目,都是谁提出的呢?”时,高达92.2%的学生回答是“老师提出”。而在合作学习中,即使出现对某个问题有争论,或者是突然出现新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不如人意(见表5)。
表5 合作学习中有争议时的处理情况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发生太多实质性的变化,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自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弱势群体易遭忽视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也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表6),特别是优等生,他们思维活跃、表现能力强,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注重其他组员的意见,合作学习成了他们表现自我才能的舞台;而中等生没主见,人云亦云;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他们没有发言的机会,仿佛就是一个配角甚至是一个只看不说的局外人。
表6 合作学习中发言机会情况表
合作学习不仅讲究合作,更讲究公平协作、共同进步,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成了陪衬,在学习中得不到重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没有注重组员分工,角色分配,而且没有明确组员各自的责任。(见表7)
表7 成员代表小组发言情况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现象[3]。因此,如果重复地让某些学生固定担当某个角色,对工作不进行角色分配,不仅不能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而且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关注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地位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4)忽视情感体验
合作学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交流、沟通技能与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在沟通与交流中学会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但在调查中,从表8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匮乏,具体表现在成员间对彼此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强,缺乏情感交流与彼此尊重。
表8 发言是否被小组成员重视和回应情况表
当问及“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时,你倾听的态度如何?”时,有33.0%的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重视与尊重,受人冷落与嘲讽,将会失去信心,产生自卑。
(5)忽视过程调控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老师的有效课堂调控之上。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此有针对性的做了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9 开展合作学习时的纪律情况表
由表9可见,合作学习中背离主题的情况占了46.1%,其结果显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可见,在有些合作学习中,虽然课堂气氛似乎活跃了起来,但课堂纪律和学习目的却不如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效果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可能会给“调皮生”捣乱创造机会,给“学困生”失败制造借口。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并不是放任自流、自由发展,学生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有效的调控。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有效合作的保证。那么,纪律混乱的现象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见表10。
表10 跑题原因情况表
在这些数据中,由于缺乏纪律规范与管理而导致跑题的情况占了46.7%,而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放任学生随意延伸话题的也有39.6%。在脱离主题,课堂管理混乱的情况下,这种貌似活跃课堂气氛的学习,实际上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而在调查“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在干什么?”时,有10.1%的学生回答“只呆在讨论最热烈的那组中”,9.4%的学生则回答了“站在前面看着你们,用目光和你们交流”。如果教师能有效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参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集体教学中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和方式,有的放矢地组织学习[4]。
(6)忽视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倡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手段及内容,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5]。通过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增进小组的凝聚力。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的评价系统中,依然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做法。由表11可见,有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不仅没有体会出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而且也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评价系统。在完成一番合作学习任务后,我们不应停留在结论的讲解上,而应把握时机,在学生们热情饱满之际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并增加对小组的认同感[6]。
表11 合作学习的评价情况表
三、 建议及对策
纵观以上种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既有心理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现实影响。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与成长。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就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等特点[7]。
1.提高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问题意识、临场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而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 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必须能进行辨别、分析和处理,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防止学生因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跑题,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
2.课前作好充分准备,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和探究,必须要有自已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些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保证合作学习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这也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合理安排一节课的节奏,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择最大功效[8]。
3.科学分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学生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在小组成员的具体分配上,要把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以便开展分层学习。合作研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优先发言,中等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优等生再进行抽象概括。同时,要为学困生创造代表小组参加交流的机会。这样,学困生在优等生的个别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优等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增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为了教学进度,刻意安排优等生回答问题,让学困生充当配角。
4.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评价是保证合作学习正常持久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合作学习中,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新授课中,将组内自评以及组间互评相结合;在回答问题中,将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这种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合作学习出现互动、互助、共进的局面,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动力,保障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对于能大胆进行发现与猜想,以及能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应在评价时予以体现,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在评价中,同时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9]。
5.转变教师角色,落实课改理念
正如雅克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的,“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10],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因此,关注教师,促成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行为方式的变革是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主动进行角色转换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具体应从以往的领导者变为促进者,从以往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从以往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从以往的控制者变为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建构属于他们自己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11]。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和实效性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深度,尽快分析总结出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加以科学预测和组织调控,那么,在新世纪新背景下,合作学习完全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成为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引擎和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
[2] 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 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1(12).
[5] 平亚茹.影响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学习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生物学通报,2006(12).
[6] 周窦华.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4(8).
[7] 毛信绍,马利明.谈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生物学教学,2005(9).
[8] 饶闵.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内江科技,2004(3).
[9] 贺莉.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策略研究.科技信息,2009(24).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蔡慧琴.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教育探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