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013-12-29 00:00:00黄敏若支小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4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以家庭的形式来到城市谋生,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除了能为自身增加额外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外,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本研究主要以江西省流动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对其学习适应的整体状况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研究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促进流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随机在上述地区抽取14所小学52个班共1778名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其中男生1171名,女生607名。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研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并对师生与家长进行了访谈。该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具有较高结构效度,按实施规则及统计学原理进行测验。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1.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等级水平分布情况(N=1778)

通过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测试,表1显示:1778名流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水平为差等、中下、中等、中上、优等分别占总人数的14.68%、35.38%、30.31%、18.62%、1.01%,学生处于学习不适应状态(差等与中下之和)高达50.06%。与全国理论分布比较,总体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平均等级为2.87,经x2检验,x2=8.63(P<0.05),显著弱于全国理论分布。

2.性别与年级的差异

表2结果显示,三年级女生(144名)在“学习技术”、“独立性和毅力”方面与男生(289名)有显著差异(P≤0.05),得分均高于男生。而四年级男生(346名)在“独立性和毅力”方面的得分低于女生(182名)具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并无显著差异。

表3结果显示,五年级女生(147名)在 “学校环境”、“独立性”方面与男生(256名)有显著差异(P≤0.05),得分均高于男生,“家庭环境”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六年级女生(134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得分高于男生(280名),有极显著(P≤0.01)差异外,“身心健康”方面也显著高于男生(P≤0.05)。

总之,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状况不佳,平均等级低于常模水平,主要是中下等与差等水平的百分比分布最多,而且每个年级的学习独立性均不理想,但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方面有较好的适应。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好于男生。高年级段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身心健康适应表现差于中年级段,但听课方法高于中年级段。学习适应性伴随年级的升高与年龄增长呈逐步提高的趋势,高年级学生略高于中年级学生,但两者的差异经x2检验并不显著。

三、 建议

第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政策,强化责任落实。在流动儿童居住地集中的地区,充分发挥公立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统一纳入招生范围,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并在升学录取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流动儿童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还应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择流动儿童及家长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组织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流动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对于民办学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依法审批比较规范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并加强管理。可建立由市、区和乡镇政府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联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制定诸如《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程序及办法》和《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将经费使用、学籍管理、校园安全、教育教学、教师选聘、教研培训等工作纳入地方常规教育管理之中。对办学条件、质量达到政府要求的民办学校进行奖励,分期、分批对达不到规范标准的公办、民办学校进行改造,逐年提高规范化学校比例,引导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加大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在教学设备设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鼓励各类公办学校在图书、设备、仪器、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实施有偿或无偿的资源共享,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社区或在城郊结合的大市场、商贸城等流动儿童集聚场所,可因地制宜由有条件的镇政府和各级村委会在乡镇、街道、较好的农家大院或社区,依托妇女活动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公益性机构,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对流动儿童义务帮教。另外,考虑到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会因为父辈的工作地点改变而频繁地转学或插班,所以作为教师除了备课备教材外,还要因材施教,通过学习适应性的检测与日常观察发现异常,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师生双方做到相互理解、情感相融,使流动儿童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与亲切感,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作为家长,低廉的租金虽是他们租房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同时还应兼顾到周边良好的社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就学环境。同时,流动儿童也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协调、持续、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杨雪梅,叶修.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3).

[3] 黄敏若.促进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与研究.中小学教育,2012(2).

[4] 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