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由人实施的面对人的教育,它的源初和最后的旨归是人,具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学校班级生活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展开的载体、阵地和时空之所在。“在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最日常化的生活之一是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因其背景性、弥漫性和隐蔽性,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整体作用”[1]。然而在现实的班级生活中,由于知识的传授主导一切,班级生活往往简化为课堂知识教学,丰富的生命孕育功能被淡化、弱化、边缘化,其生命意义和意识培养的功能消解与隐退,班级生活价值隐蔽导致班级生活对生命价值的引领功能缺失。对班级生活的重新定位,加深对班级生活的解读,这样对于“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2]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知识传授主导下班级生活的问题表征
1.单一的知识教学消解了教育的复杂性
班级生活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的生活共同体,可为中小学生生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一个广阔、丰富、有内涵的空间,在这里,中小学生的生命经验可以得到不断地改造、重组和生长。
但在学校教育中,班级生活只是一种因教学而生的存在,班级生活往往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为课堂教学。其本真意义被遮蔽,自身的生命力不断萎缩,它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是为了课堂教学。可课堂教学却单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唯一指向是完成认知性任务。就如叶澜老师所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3]。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味地冷淡生命个体,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器皿和物件;忽视学生作为一种独立个体的生命存在,忽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在班级生活中,他们有着浅层次的“说”、“笑”、“动”,在深层次里却没有赋予其精神发展的自主权。班级生活最终的目的,其基本的眼光和视角都聚焦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教育最终都聚焦到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上,但现实的教育生活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4]
2.异化的班级管理对生命意识的冲击
班级生活应该是学生诗意的栖居之所,以学生为主体,班级管理理应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活服务,但现实是,班级管理似乎就是治理学生的代名词,教师与学生好像总是在“斗法”。在管理中总是会出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类的教师经验总结。管理中只见策略不见人,学生是作为管理的对象存在,教师是为了管理而管理,控制学生的行为、驾驭学生的思想、修正学生的言语。“一切为了学生”的后面是“一切为了管理学生”,班级管理只是在知识教学、竞争为目标的指向下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活动,是以把学生当作“物”的训练过程而出现的,训练是一种隔离心灵的活动,每个人在自我的世界里独舞,管理中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以及意义的构建,师生的关系不断异化。人是社会的存在,个体生命只有在关系之中才有意义,只有在交往、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唤醒灵魂,激励生命的潜能。但在这种充斥异化关系的班级生活里,班级生活不再是学生诗意的栖居之所。师生之间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师生无法在主体性之上进行“我”与“你”的平等交流和对话,生命意识无法在“你”与“我”的精神相遇中被唤醒。
同时,在以管理为目标的班级生活中,生生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异化,班级生活里浸满了管理所带来的对权力的争夺,不正当的竞争意识使本应纯真的同学之谊变得畸形。如在某报社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中,有一篇《落选的课代表》,作者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在文中描绘了落选后的心情:“我怒火冲天,这正好应验了希特勒的一句名言‘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背后扫过一阵风,凉飕飕的。是否我消失了,你才会知道我的存在?”[5]。在这样的班级生活里,学生的生命被扭曲,在一个关系扭曲的空间里,生命得不到正常的生长会改变发展的方向。
3.精神的蒙昧对生命意识的遮蔽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6]。生命的成长有着其自然的内在秩序,但生命的展开也不仅是本能力量的释放,是人与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班级作为文化传递的空间和场域,精神的引领是学生生命发展有价值的资源。班级生活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领地,具有文化引领功能,“一种民主的、植根于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对学生自我内在的精神生成给予关照。”[7]但学生来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师生都忙于应付升学,大家在应付考试之中疲于奔命。师生之间缺乏精神会话,教师的精神开启、思想陶冶以及文化引领的作用淡化、退出甚至消失。班级生活精神荒芜,失去了激活和扩展学生原发性生命力量的功能,干瘪的班级生活也无法孕育“有生命气息的人”。单一、苍白而干涩的班级生活,好像一片酸涩的盐碱地,孕育不出丰腴的生命之树,无法关注学生的内在精神生命状态。
班级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让学生的主体性敞开,很多班级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装饰,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没有领悟和启迪。叶澜教授认为:“强调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富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人只有进入‘体悟’、经过体悟,才能真正与周围世界,与他人建立起‘我’、‘你’关系,而不是停留在‘我’、‘他’关系之中。”[2]
二、 班级生活中生命意识的构建
1.建立多元互动的平台,在交往中促进生命成长
特定班级成员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似,其兴趣、爱好、能力、心智成长度大致相同。班级是一个由不同的学生、教师、环境组合成的动态系统,它一旦构成便会拥有自己的规律和活力,并且,由此散发出来的力量对学生的生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力,班级生活不是每个学生生活的简单叠加,群体本身也具备生命力。班级生活是一个看似无形、内在逻辑结构却很鲜明、生命力很强的有机体。在这个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动态结构中,需加强系统中各个因子的相互影响作用,建立各种相互交往的平台,使学生在交往中体悟,在实践中主动成长。
(1)生命意识在交往中敞开
人对自己的感觉或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伴随着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过程而得到发展和生成的。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我判断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被别人看待,也会根据想象的结果产生或好或坏的情感体验,生命的涌动和更新需要吸取外界的刺激,也是离不开交往过程的。
“生活”或“生活世界”不是一个静态的事物,不是一个与人隔离的他者,它就是人生于其中、纠缠于其中、无法摆脱、又以之为生的“世界”[8]。班级生活中的每个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充分利用系统中每一粒子的作用,促进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一个制作、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开展一些研究性的活动等等,促进班级各个要素的参与。在师生或生生互动中可以促使学生的生命得到“自我更新”,班级生活要为生命的展开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愉悦的环境。
(2)生命意识在场域中生成
班级生活是由一个个学生作为主体在一定时空中形成,并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的生命活动。一些有意义的偶发性事件往往能深入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心灵触动的同时获得对周围事物以及自我生命的感知。“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地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的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9]。学生们每天在学校总会遇到很多的教育契机,促使他们产生生命的感悟,生命意识于懵懂中逐渐清晰。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利用生活中具有教育性的事件使学生们的生命悄然绽放,作为学生们生命敞开的资源。学生的生命意识、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真实的生命体验,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活动撼动人的力量更大,对开启学生的心智力量更大。
2.精神祛昧——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培植生命意识的土壤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能量的转化是分不开的。但学生对信息、知识的选择,某种行动的接受或拒绝是与个体生命的经验、兴趣、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当信息传输的渠道保持畅通的时候,信息的传递会更加有效。所以心理上的敞开继而产生行动的前提是需要以学生的承认以及学生固有的一些重要生命经验和体悟为基础的。
(1)文化丰盈——生命在友爱中演绎
很多的调查都表明,学生早期的经历缺乏爱的滋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个性容易走向极端,心智发育会不正常。这是生命正常展开受阻,生命力无法正常释放而极端发展的后果,生命没有充分敞开的结果。同时,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生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民主有爱、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班集体的形成与教师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存方式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内在约定。民主抑或专制、主动抑或被动、自由抑或压抑,决非仅仅是那一段生命历程的事,而是在造就一种人,尤其是在生命的早期。”[8]所以,教师的爱和关心以及本身对生命的尊重和领悟是学生生命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平台。
爱,意味着认可与承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的趋向,渴望被他人、归属群体的承认或接纳。同学们之间传递出的友爱信息,使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张扬,自我得到实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充满爱的班集体中,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吸取外界的信息,调整自我内心的世界。在获得被承认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悦纳他者。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生生命独特性的构建获得一种最初的平台和起点。
(2)拓展空间——生命在班级活动中延展
班级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生命实践活动,班级生活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对外在信息的选择、价值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与个体生命的经验与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班级活动作为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改造现时的经验世界,实现生命经验的改组与更新。丰富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感悟,并展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寻。班级活动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铸造着学生的品性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学生在这样一些活动中不断与同学们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造个人经验从而促使个人成长。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这种改组或改造,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10]。教育即经验不断持续地改造,积极、健康、和谐、充满爱的班级生活会让学生领会到生命的意义,感到生命的美好。
生活是生命的实践形式,班级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孕育生命“生存”、“生长”继而“生活”的功能。应唤醒班级生活的生命意识、阻止班级生活异化和对生命的背离从而凸现教育之本真,使教育真正地回归生命之根。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参考文献
[1] 卜玉华.当代我国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及其开发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2]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2).
[3] 叶澜.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4] 李政涛.“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基石.教育学报,2011(6).
[5] 易连云.德育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 冰心.谈生命.文汇报,1999.03-04.
[7] Flake,C.L.(1993).Holistic Education: Principle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Brandon: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Appendix A. p3.
[8]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9] 肖川.教育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0]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该文为2011年铜仁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题“课堂教学的生态研究”(JG2011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