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风险社会:真实化的时代背景
1.风险社会的提出
现代社会的科技繁荣和全球化在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核危机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足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危机。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敏锐地把握了这一趋势,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险社会理论”。
2.风险社会的特征
第一,不可避免性。在贝克看来,无处不在的风险是风险社会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社会里的唯一的确定性,风险社会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吉登斯将风险社会称之为“失控的世界”。他认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反映的是人类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任何可能产生的风险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这不仅给人的生存造成威胁和伤害,还会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体、群体都无法逃避风险。
第二,人造性。风险的人造性具有两重涵义,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人类破坏自然并制造了很多风险,如环境风险、沙漠化、全球变暖、核风险等。其次,存在着“风险悖论”,即人类为了应对已出现的风险进行决策和行动的现代化过程中又人为制造了新的风险。
第三,制度性。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奠基人,贝克也是一个制度主义者,他将风险界定在一个由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的风险社会里。风险总是与现代制度紧密相连,现代制度为风险的形成和扩散提供了最初的制度框架,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日益呈现出制度性特征。
3.启示:风险校园——风险社会的映像
风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和理解世界的无所不包的背景,风险社会的到来是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嬗变、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传统社会运行逻辑的转变等,成为这个时代真实化的写照。而风险校园就是风险社会的映像,一方面校园本身存在着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社会风险传递到校园,导致校园性质发生变化,成为危机校园。校园人群规模大,集中度大,信息能够积聚并快速传播,危机诱发的因素多,爆发的可能性强,是最易发生和传播危机的温床,隐藏着高度的危机爆发概率。危机校园的特征是脆弱性兼具易损性,校园内个体的非成熟性造成群体生态系统较脆弱,危机承受者或群体(简称“承体”)存在着脆弱性。脆弱就易损,有一个危机爆发就会导致校园的广泛参与,破坏加剧,组织损坏,影响广泛,即易损性。
二、 校园危机的诱因及特征
1.风险社会对校园危机的诱发
关于风险社会语境中的“风险”,吉登斯将其分为“外部风险”、 “人造风险”两种类型。所谓“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所带来的风险,它主要是指自然灾害等。而“人造风险”则是由于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我们在没有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伴随着“外部风险”向“人造风险”的转变,以及“人造风险”的大规模扩散,我们越来越生活在“风险社会”里。这几种风险对于校园危机的诱发表现如下。
第一,风险社会诱发的危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表明,从第一现代性向第二现代性的转变正是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变化,风险社会的出现、发展及出路都与现代性密切相连。亨廷顿曾说过,“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所滋生的各种动乱也就是风险社会的各种表征,对生活于传统社会的个体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外部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导致了校园危机的发生。有些学校座落在山区或主河道附近,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或洪水的风险较大,可能造成校园危机;有些学校座落在市中心或高污染的化工区附近,噪音污染或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容易引发校园危机;有些学校所在地区资源较为紧张,会遭遇大面积停水或停电,容易引起学生不满情绪,诱发校园危机。
第三,“人造风险”包括社会问题及矛盾冲突向校园的延伸、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等。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凸显,各种矛盾频发,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校园中的学生。如物价上涨、家庭成员下岗等。物价上涨导致学校食堂菜价上涨,学生普遍不满,一旦有个导火线或处理不好,危机就会发生。由于扩招、多校区办学等因素,导致学校重教育轻管理,学校管理和服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往往随意性较大,容易出现契约异化现象,造成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校园危机。
2.校园危机在风险社会中的表现和特征
风险社会的“外部危机”和“人造危机”诱发了校园危机的产生,形成了校园危机的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外部危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具体可分为不可控的外部危机和可控的外部危机。不可控的外部危机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事件等。可控的外部危机如不法分子侵入学校入室抢劫、家长对招生录取或学校乱收费的不满等。内部危机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发生的如实验室爆炸、食物中毒等事件;或由于教师或学生个体的行为失范,导致学校形象和声誉受损,如领导贪污腐败、教师学术造假、嫖娼赌博、学生自杀等事件;或由于学校领导的决策失误导致学校正常的秩序或发展受到重大影响的事件。总体来说,校园危机可按危机事件的性质分为五类:公共卫生型危机、政治类型危机、治安安全型危机、自然灾害型危机和学校管理问题型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学校越来越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校园危机除具有一般危机的普遍特征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可分为原发特征和继发特征。
(1)原发特征。它是指校园危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这种特征给校园危机提供了确定性。
第一,突发性。校园危机的突发性是指很多危机都是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有的可能有一些征兆,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危机爆发,给学校造成突如其来的冲击。
第二,危害性。危机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轻者造成财产损失,重者危及生命安全,给师生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创伤和冲击,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构成威胁。
第三,紧迫性。由于危机的突发性,要求学校领导层及师生员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急需作出决策。一旦拖延,事态可能扩大化,从而失去最佳的处置时机,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后果。
第一,不确定性。一旦危机爆发,时间、地点、强度等等都无法预计到,很多关于校园危机的信息都无法获知,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预测和控制危机的难度。
第二,复杂性。随着时代的演进,校园危机凸显其复杂性。校园危机作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影响因素间呈现复杂的耦合特征。在诱因方面,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人为因素的施加。危机演进的复杂性导致把握和处理危机的困难性。
(2)继发特征。一个危机的发生引起另一个危机的发生,而这个危机的发生又成为下—个危机发生的原因,或为一个危机发生提供条件,这就是危机的继发(链发)。
第一,传播性。危机发生时或之后,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和社会舆论对校园的高度关注,危机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不论信息是否准确、是否真实,舆论将会对学校及时处理危机形成干扰和压力。
第二,放射性。当危机冲击到特定的个人,引起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反应。但是危机的冲击并非到此为止,因为受危机冲击的特定个人,会把受危机的结果再反射或影响给与此有关的个人、自己所在的寝室、班级、校园及家庭。所以危机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它的整体影响就越大,呈现放射性。
第三,叠加性。这是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基本特征。学校是人口稠密区,危机的人为叠加性明显。危机袭来,人、学校对危机的不适和过度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危机冲击的强度和力量,从而产生人为叠加效应,造成人们的恐慌。
原发特征与继发特征,都是风险社会各种特性在校园这一微观群体中的直接表现。它决定了校园危机是以多样化形式普遍存在却是不可规避的,校园危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制度、个体行为决策等人造原因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校园危机的类型、特性等都与风险社会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所以,风险社会视角为研究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三、 校园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1.开放视角:风险校园的二元性
面对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很多人抱着悲观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产生了焦虑。但是对于风险的研究,吉登斯却这样说道:“我正以一种新的、乐观的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模式进行着研究。”如吉登斯一样,在风险社会研究的学者们看来,他们更看重的是风险的二元性,即风险在对社会、经济等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是一种体现着机会和创新的动力,同时具有负功能和正功能。总的来说,风险社会的二元性体现在,它蕴含着不确定性甚至是危险和灾难,但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代表着是前人从未遇过的情境,在这种风险之中也蕴含着动力和新的起点,在不断建构和改良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这种二元性体现在校园危机中就是风险校园的风险性和机遇性并存。虽然确定性的追求是校园稳定的基础,但在面对风险校园的各种不确定性时,风险校园直接呈现的各种负功能也引发了相关正功能的产生,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与创新,在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带来安全与责任,逐步提升校园危机管理的能力。
2.风险教育:培养学生主体的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我们知道风险社会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地去认识风险、面对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首先需要社会个体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指一种在危机和风险还没发生前,对环境和局势保持一定的警觉并随时作出反应的感官意识,是人类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注或警惕不利于自身或危及自身事态的一种主体自觉。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在一种稳定和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缺少危机意识,表现为危机警觉程度不高、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危机担当责任缺失,这些不仅影响了风险校园中学生主体的成长,也反映了校园危机管理能力整体低下。因此,要提高校园危机管理的能力就要建立起多渠道、广途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风险教育框架,构建合理有效的学生危机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积极培育学生主体的危机意识。
在培养了学生主体的危机意识后,进一步需要加强的是学生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首先要实现的是理解风险,学校应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学生面对风险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在遇到风险时能积极、乐观地面对风险。其次要认识风险,风险社会中风险的类型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学校应当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得学生能够辨别风险、认识风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风险。最后,学校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化解风险、超越风险的能力。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结合学校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全方位地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让学生充分掌握风险防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风险防范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面对校园危机时能客观地理解分析危机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将有助于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3.制度建设: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制
第一,要建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分类,制定应急方案,设置专门的预警机构,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第二,重视校园危机应对专家的培养,提高校园危机管理决策的质量。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各类学科专家众多,但是熟悉学校情况专门应对校园危机的专家较少。在面对突发的校园危机时,校园危机处理专家如果能第一时间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最佳解决方案,将最大化地减少校园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第三,建立校园安全阀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科塞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冲突理论专家,他提出社会安全阀概念,是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当校园危机发生时,师生或家长的不良情绪需要表达和渲泄,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使危机逐步疏导,就会引发新的危机。这种表达和宣泄的渠道就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中所强调的安全阀机制,目的就是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以及发泄的手段。在校园危机发生时,师生或家长的不良情绪通过校园安全阀机制得以宣泄后,再通过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将他们的观点建议等加以表达和实现,这样就能避免新的危机产生。
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涉及到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在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各种校园危机的不可避免是唯一确定的。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为学校决策者面对危机、处理危机、化解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方法论指导。从风险社会的视角来研究校园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就是在深刻把握风险社会与校园危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围绕风险校园的特性,以开放的视角,在主体启蒙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Anthony Giddcns.The 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world.New York:Routledg 2000.
[2] 吴月齐.基于学生工作视野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7).
[3]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6).
[4] Barbara Adam.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Risk Society and Beyond: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
[5] 庞波.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11(7).
[6] 覃翠玲.风险社会与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10(3下).
[7]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