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3-12-29 00:00:00邹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4期

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来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以期对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回顾

1.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论基础研究

在基础教育阶段何以需要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这是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理论前提与基础。目前,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将师资均衡配置建立在教育公平理论基础上。郭彩琴[1]认为,配置教育资源应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即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张扬生[2]认为,教育公平思想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更是教育质量的均衡,具体说就是使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者的配置相对均衡,以及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相对公平和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均衡发展就是教育公平思想在基础教育发展政策上的体现。”(2)主张将师资均衡配置建立在资源分配理论基础上。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资源配置又称资源分配,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状况”。[3]不少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之中。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4]认为,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范先佐[5]认为,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以使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3)主张从教师专业性发展视角探讨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于友发[6]认为,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关注个体发展转向关注群体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分享”。教师知识分享的效果,不仅与参与分享的教师数量有关,而且还与参与分享的教师质量有关。因此,参与分享的教师的来源范围越广,教师之间可供交流与分享的“异质化”知识就越多,就越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2.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

在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方面,研究的视角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庞丽娟等[7]主张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以地位和待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即建议通过修改《教师法》,明确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建立义务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以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管培俊[8]主张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制度,吸引、充实和提高农村地区师资水平。如为充实农村高素质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确定由部属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实施由中央财政买单的“农村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及由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即“国培计划”)。(3)王秋丽[9]主张通过将“教师流动制度”立法化,保障和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如通过制定“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法”,规定教师流动的对象、年限、去向、程序、待遇、财政保障、免于流动的特殊条件等,强调流动的义务性与制度性,构建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有效。(4)袁桂林[10]主张建立“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保障教师流出地权益。即“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要求流入地必须对农村教师流出地作出补偿,使流出地可用补偿金聘用其他合适教师,或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

3.国外师资均衡配置的经验借鉴研究

合理吸收和借鉴国外师资均衡配置的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有效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主要有:(1)日本通过义务教育教师“定期流动制”来实现师资均衡配置。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在教师流动方向、流动种类、流动对象、政策支持、实施程序等方面,程序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许多经验值得借鉴[11]。(2)美国通过义务教育“补偿教育方案”来实现不同地区、校际的师资均衡配置。具体内容是:一是通过经济补偿方式对教育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给予支持,师资配置直接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通过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师资均衡配置的阻碍因素,促进教师的良性流动[12]。(3)法国通过义务教育“优先教育区政策”来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即对“优先教育区”师资配置给予特别支持,要求为其配置高质量的、合适的教师队伍,增加“优先教育区”的教师数量配置,同时提高“优先教育区”任教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来缩小不同社区间的师资差异,使整个基础教育师资配置趋向均衡[13]。

日、美、法等国在师资配置的实践模式上各有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全员流动模式”和“弱势补偿模式”。这两种模式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对我国如何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一是从观念层面,在教师资源配置实践中应始终贯彻教育公平理念;二是在政策支持层面,必须制定有助于师资均衡配置目标实现的完备的支持政策;三是在操作层面,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改革方案,使宏观的政策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12]。

4.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证分析与实践探索研究

如何结合现实状况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又一主题。研究视角主要有:(1)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的实践研究。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城乡差距突出表现为师资配置的不平等、不均衡。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础教育城乡师资配置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数量、质量、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生师比、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造成城乡师资配置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城乡环境、经济差异显著;二是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致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三是教师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农村教师自身原因等。针对问题及原因,研究者们提出不少对策,思路有二:一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稳定和提高农村现有师资,如加大投入、完善在职培训机制等;二是通过制定政策、制度,补足、补强农村师资,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计划、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大学生资教制度等。(2)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践探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呢?方奇敏等[13]结合区域内城乡师资配置的差异,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方案,该方案制定基于“教师流动制度”的基础,通过变“教师实体流动”(如轮岗、支教、挂职等)为“教师虚体流动”(通过实时课堂教学系统进行网络教学)来有效拓展教师的良性流动,即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对农村学生实施网络教学,实行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山东课题组[14]根据城乡不同情况,主张通过推行让城市优质教师到农村支教、统一县域内教师工资标准、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和科研共同体等做法,来探索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具体路径。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在县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二、 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思考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笔者以为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师资配置研究逐渐纳入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框架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成了师资配置研究的起点与归宿;第二,师资配置研究逐渐由“理论意义话语”研究向“政策实践话语”研究转向,即由早期的“应不应该做”的意义探讨转向当前“如何做”的操作性探究;第三,师资配置研究逐渐形成了“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反映了近十年来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基本历程,也指明了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未来走向。

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理论探讨加深了我们对师资均衡配置的特点与规律的了解,政策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提供了一定策略路向。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专题性研究较多,系统性研究较少。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研究者研究背景、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各异,使得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探索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二是对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不足。对一些基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缺乏深入探讨,譬如师资均衡配置所牵涉到的教育公平问题,有待于深入分析与探讨;在师资配置政策推进与实施的细节上也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三是借鉴性研究较多,创新性较少。现有研究借用和照搬国外理论政策、经验模式的研究比较多,而在结合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配备实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结合现有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现状,要进一步进行研究,需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与立法工作,为师资均衡配置营造良性制度环境。政府应在师资均衡配置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在这方面日本、法国的经验值得学习。二是加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为师资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探讨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需要研究者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已有的研究虽提出资源配置论、教育公平论、教师专业发展论,但对这些理论尚缺乏深入探讨。三是加强实证研究,为建立可操作性的师资配置制度提供保障。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是师资均衡配置的重点区域,师资配置政策的制定、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在对这些重点区域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诸如流动教师与流入学校的文化融合问题、教师流动与管理问题、流动教师的绩效考核问题、流动教师与流入学校学生的适应与沟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调查研究,从而为政策制定、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总之,对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关照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郭彩琴.教育公平:内涵和规定性.江海学刊,2003(3).

[2] 张扬生.浅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 张跃庆等主编.经济大辞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4] 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组报告.上海高教研究,1995(5).

[5] 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教育与经济,1997(3).

[6] 于友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7]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9).

[8] 管培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与展望.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1).

[9] 王秋丽.义务教育教师师资均衡配置的宏观政策设计.教育学术月刊,2009(5).

[10] 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光明日报,2006-01-04.

[11] 汪丞.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教师教育研究,2005(4).

[12] 孔凡琴,邓涛.日、美、法三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与经验.外国教育研究,2007(10).

[13] 方奇敏,熊才平.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非均衡发展:现状、对策与实证.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14]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以县为主因地制宜——山东四区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践探索.中小学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