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写作理论对于“读者意识”的关注,上世纪是从80年代西方大量的文艺理论著作引入开始的。90年代起,中国理论界开始了西方理论的中国化历程。21世纪语文教育界逐步聚焦到了“读者意识”问题上来:从发端于高校的理论研究,到走入普通教育教学视野;从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写作教学要关注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到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研究;从对上世纪初曾被提倡过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到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的考察[1]。但是,欠缺的是实践操作层面的可借鉴性。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在实践中能否“有效”?“效果”如何?是否“高效”?本人尝试用“读者意识”的理念在写作教学的拟制标题、习作行文、优化修改三个环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同时,结合自己在写作中的反复摸索、不断改进,初步验证“读者意识”可以较好地改善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明显提升学生的习作行文水平,显著提高参与写作修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将实践体会概括于后,祈请方家指正。
一、聚焦“读者”靶子,弱化习作标题的随意散漫
1.抓住聚焦性阅读重点,拟制准确简明的标题
读后感类文章的标题是否准确、鲜明、简洁,谁说了算,显然是读者而不是作者。只有读者认可了、肯定了标题,才能最终让读者聚焦文本、不忍释卷。
试比较读后感类文章选用“实题”与“虚题”之间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文章,邹忌与齐王都可以作为“读后感”赞扬的对象。诗人臧克家写了“实题”的读后感《纳谏与止谤》,是立足“赞齐王纳谏”的。如果将邹忌作为赞扬对象,从课文中可以概括出哪些方面的读后感“实题”呢?深入研读课文,观察邹忌的一系列行为——三问其美、忌不自信、孰视徐公、窥镜自视、暮寝而思,至少可以从“认真观察”、“自以为非”、“深入思考”、“善于婉讽”,找出四个“感点”——《成功始于“孰视之”》、《邹忌“窥镜”的启示》、《可贵的“暮寝而思之”》、《学习邹忌的“讽”劝艺术》等[2]。显然,以上四个“读后感”“实”题,就比“读……有感”之类的“虚”题,来得聚焦、来得深透、来得精彩。
这些“实”题关注了阅读的重点,既体现了围绕思考点“邹忌”进行发散思维,又包含着辐合到思维原点“邹忌”的思维过程,比“虚”题更准确、更鲜明、更简洁(不仅仅是字数的多少),体现出前后两者对“邹忌行为”认识程度的深浅之别、效能差异,传达出发人深省与平淡无奇之间的思考能级。这些“实”题浮出水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与习作者的思维水平深浅、宽窄幅度相伴相随,这些读后感的“实”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行文思路旋律和节奏的基调。
阅读者面对经过辛苦提炼、新鲜出炉的读后感“实”题,已经行进在读者和作者心中架设起的相通彩虹之上,初步建立了文本与读本指向一致的对话机制。在蕴涵富矿的标题引领下,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包容和完善“文本”中涉及的信息、联想和想象。习作者也决不甘心辜负精心所得的好题目,总是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和积累,甚至不厌其烦地对已经成型的文本进行增、删、换、调,长时间地激发作者写出货真价实的读后感热情,有理由相信作者不愿意舍此而图“套子作文”。
2.扣住选择性阅读特性,拟制新鲜生动的标题
读者是否选择阅读文本,标题无疑是选择指向考虑的首要因素。在阅读热点层出不穷,阅读材料大量涌现,甚至“信息爆炸”之时,如何让读者选择阅读你的作品,或者满足读者在阅读文本中的某种期待,首先也要看标题,看它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顺利通过读者筛选的“第一关”。所谓“看报看题,读书读皮”,“题”和“皮”都是指与标题新鲜生动要素密切相关的吸引力因子。
新鲜生动的标题,至少表现为“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欲言”方面的特点。例如,作文题《谁是成功之“父”?》让读者立刻联想到是对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质疑,容易引出“失败后是否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思考。显然满足于此还仅仅停留在“怎样看待失败”的层面,仍然难以明确揭示“失败+□□→成功”的奥秘。继续思考才可能深入到“成功之父”便是“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可能成功的层次。再深入一步,光知道“总结”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它是怎样的“总结”:生活中是否能真正获得成功,既不决定于是否失败过,失败过多少次,也不取决于是否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取决于失败后是否能正确总结[3]。这个标题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选用的语词都体现了新颖脱俗的特点,读者没有理由放弃选择阅读如此发人深思文题之下的文本文字!
一看到文题《好男须当“兵”》,读者只要稍作思忖,就容易体会“言人之欲言”背后的深意。“兵”,极易让读者明白千百年间“普通战士”的地位相当卑贱,而且生命安全难以保证,因此,稍有地位、有些办法的人就千方百计地去逃避当兵的基本意思。进一步联想,更有优秀人才就根本不必去当兵,否则就是大材小用、极大浪费的错误观点。文题《好男须当“兵”》,尤其是加引号的“兵”字,迫使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文题之后,触发联系思考近年来许多人对当“兵”——包括各条战线、各类岗位普通一“兵”的光荣感、使命感在逐年淡化的现实,彰显出文题和文本有极强现实意义的主旨所在[4]。
作者和读者在心灵契合中收获的愉悦,引领习作者在拟制标题时放弃选择“粗”制“懒”造的简便方法,而愿意在比较诸多候选标题之后的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反复提炼、不轻易出手背后,作者付出的“自讨苦吃”越多,就越有可能给读者更多“眼前一亮”的精彩。读者心中清楚,标题的打磨,折射着作者在立意不断提升、措辞反复推敲、思路逐渐清晰的“否定之否定”,甚至包含文章成型之后不断修改的“艰难历程”。
二、瞄准“读者”靶心,明晰习作行文的流畅详略
1.挤压言之无物的空话,写出反映读者心声的实话
不少习作者存在一种误解:不抄报纸,不跟着人家说几句大话,文章就没有“质量”,政治性就不强,就没有深度。久而久之,习作思想愈见贫乏,习作内容愈见空洞,说空话、套话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时尚”。具体而言,习作难见作者的真实思想,多是蚂蚁搬家——搬用他文的现成思路、观点。更有甚者,套用别人的细节、袭用他文的语言。面对面目可憎、味同嚼蜡的文本,读者岂有不退避三舍之理?
按照惯常的行文方式,文题《为“丧家之犬”而“额手称庆”》极易写成淡而无奇的“教训(说理)文”——空话充斥习作,读者厌读不已。习作者为了摒弃空话,写出实话,注意从日常细致观察到的宠物小狗所受的百般呵护切入,极写吃罐头、细食,睡沙发,套毛衣,洗温水澡,甚至还有的享受了焗油染色的“特殊待遇”。习作行文至此,读者期待的可能是宠物似乎应该“受宠若惊”,由此而感到欣慰,获得极大的满足。可是习作者笔下那条伤心的小狗却偏偏不领“人情”,居然从“另类”的脑袋里想到了另一个方面:“丧家之犬”比家犬有更大的自由度,借题发挥地表达出对“野性”的渴望,并且仿佛是充满黑色幽默地在代“犬子”呼唤:“还我自由”[5]。读者在寓言式的文本阅读时充分享受愉悦,也在忍俊不禁中生发深思。习作者走出空话连篇的窘境,开辟了现身说法、实话实说的成功之路。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希望看到文本中怎样的“不平”呢?读者固然不愿意在文本中看到寡淡如水的语句,其实更不愿意看到新意缺乏的思想。习作者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固然制约了色彩斑斓的文字和深刻睿智思想出现。实际上,读者的“愿接受心理”告诉我们:读者是相当宽容的,读者决不会苛求在习作中看到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而更倾向于了解习作者平凡生活背后不平淡的一面,分享习作者发掘出的当下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状况与文中之犬产生的通感。
撰写行文时要反复引导习作者花大力气对素材作深刻而反复的挖掘,让习作者充分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是琐碎的,是需要习作者提炼、概括、类比的,将生活中的片段加以整合,找到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共同点、相关点,写出一类事件中的共通点,就让文章产生了张力,让不同的读者阅读时产生回味、咀嚼,习作者的实话就像投进读者心湖中的石子,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2.抛弃言不由衷的假话,写出吸引深度阅读的真话
考场作文为了突出“不平”,习作者的捷径是杜撰一个破碎的家庭以凸显主人公的奋发,或编造死去亲人突显生活的艰辛,或设置一场车祸或火灾营造世事的艰难……似乎非如此,就没有办法走出平淡的阴霾。殊不知,此法看似走进新天地的同时,又陷入更深的泥沼:都采蚂蚁搬家之法,“读者”见第一次面尚有新意,“似曾相识反复来”,读者眼中的新鲜感必将减退,直至荡然无存,这些都是假话惹的祸。
跌宕起伏的故事固然可贵,但是凡人小事对于习作者来说更是常态,只要用心来描摹,同样可能写出它的“真”精彩。前者是“核”武器,后者是认识和思维水平提升、写作能力质变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威力大,但可遇不可求;“常规”武器威力小但实惠,“近身防御”和“短兵相接”时屡建奇功。
文题《握住________的手》,大多数的习作者难以有机会握住伟人的手、名人的手或是明星的手,鲜有机会与他们发生动人一幕的机缘。那么,是编造自己与名人的邂逅,或是设计与明星的握手?“编”行不行?那要看你的“编剧”水准了,若是还未到炉火纯青地步,其中的破绽可能击穿高分的期盼。指一条路,劝你握住最亲近人的手,或者是爷爷,可能是妈妈,也许是舅舅,抑或是姑姑……他们虽然是平凡人,但是他们也许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你的任务就是花点功夫深入挖掘,将蕴含的独特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你发掘出来的闪光之处绝对不至于与别人“撞车”。不论习作者发掘出来的手多么平凡:哪怕是做馒头的手、哪怕是开绞车的手、哪怕是扦脚工的手……只要是习作者用心在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来倾诉,“不平”(独特)的故事都将触动读者心中敏感的神经末梢。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乡邮员的质朴和坚韧,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凡人深藏心中的“纯真”,不是同样让大江南北的读者为之动容、动情?
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防身”“御敌”的常规武器,立足对凡人小事的深度开掘,平凡人的敬业,身边人的体贴,左邻右舍的友善,陌路人的举手之劳……都隐含着感人的片段和精彩的瞬间。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些“不同”和“独特”,就是真实而生动的素材源泉。在写人之前,需要直接或间接跟他交朋友,深入了解他的个性;在写事之前,就要周咨博访,深入挖掘,写出这件事情的独特之真。比如,写风景,不能光写山是如何的青,水是如何的绿,要写出它之所以能叫人留连忘返的奥妙。这是读者关注的,想深度了解的。
三、校正“缺位”偏差,优化习作修改的耗效比例
1.教师多做“读者”:变“评判者”为“建议者”
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花力气最多的是判分和写终结性评语。尽管教师兢兢业业,学生获益寥寥,但是教师却始终难以走出这些“既定规则”所划之牢。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在习作未“发表”前,“第一读者”的教师将“阅读障碍”告知作者,作为习作修改的参考凭据。习作者有了清除“阅读障碍”的清晰目标,加上“建议者”适时的点拨,有利于习作者找到适当的工具和材料(带动学生在寻找“材料”中的大量阅读),通过增、删、调、换,砍、削、修、剪,铲除、填平和清扫“障碍”,让第二读者、第三读者,乃至更多的“读者”享受无障碍阅读的乐趣。
教师由“评判者”转变为“建议者”,可以先区分“类型”,然后再根据症状轻重进行快速诊治:同是感冒,但是各人康复方案不同:或多喝水,或多休息,或吃感冒药,或打点滴……显然,开出的“药方”就不再只是清一色的吊盐水,更不需要都去住院。习作者心中有数了,自然会遵照“医嘱”,找药来治,争取早日康复,进而或注意保养,或坚持锻炼……
教师批改习作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就有“下水”和理论提升的时间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在充电状态,处理写作疑难杂症的“医术”就有望不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与指导效率的“水涨”,带动的是习作质量的“船高”。角色与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帮助教师走出自主权丧失、顾此失彼,以及学生得益不多、兴趣和动力衰退的恶性循环怪圈,有望快速步入教师掌握写作教学主动权、学生积极投入的良性发展之中。
2.作者也做“读者”:变“旁观者”为“参与者”
目前的终结性评改“模式”,学生大多只是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因为不少的评改意见是点到为止,或不得要领,而且时间滞后的评语与习作者基本已经淡忘的事实,可以想见其收效甚微。习作中存在的缺点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下一篇习作仍然处于自我摸索状态,结果是:低级错误重复犯,思维训练难实践,习作质量转圈圈。
“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机制未能建立,制约了习作修改的质量和热情。虽然习作批语中不乏“建议”性评语,但是,因为缺乏继续修改的要求和机制,教师有心出力但聚焦不够,或者教师有心指导但学生不知情、更不领情,效果难以实现。其结果,教师疲于奔命、低水平重复,愈感作文难教,习作进步不显、应付的烦恼多于“创作”的愉悦,厌倦、头痛或痛苦萦绕其中。缺乏“动力”的写作专列,缓慢前行、艰难跋涉,甚至熄火“罢工”不足为奇。
教师不妨换一种做法:习作者兼做“读者”,在修改环节变“旁观”为“参与”,首先扫清习作中存在的低水平障碍,提升水准后的习作让教师再指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事实证明,学生真正成为写作、修改的主人,在修改时才能较真,变“甩手掌柜”为“勤快伙计”,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上反复打磨,引进“发表”(更多读者阅读)目标,鼓励编撰作文集交流,或在网上发表。学生的修改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更多的“读者”意见成为修改环节的积极因素,事半功倍之效不再是纸上谈兵。
修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处方”。因为,学生习作者与学生读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学生习作者要写出让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读者有所感、有所得的习作,一挥而就肯定难以做到。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企图一次就认识透、写得好,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文不厌千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是学生习作呢?有了习作修改的思考点,就有目标、有方向、有标准,再写深、写透每一个题材,反复修改好每一篇习作,咬定“每篇”不放松,最终与拟题、立意、行文等其他环节形成合力,享受习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愉悦和成功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 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 李杏保.作文评析与扩展训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杏保.成语新解创意作文词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