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2013-12-29 00:00:00胡孝四唐志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2期

班主任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目前尽管只有中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设了班主任,但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班主任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否认的。“班主任是行政管理、教学和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工作关系到学校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因此,重视班主任工作,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当前学术界在班主任工作研究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偏多,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偏少。本文拟结合儒家教育思想和笔者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在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明确工作目标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促进一个班级全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一点是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的最大区别。科任教师主要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同时兼负育人职责。班主任则是专门负责一个班级全体同学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面向班级全体同学,了解每一位同学,教育、关心、指导他们在集体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做人的道理,并强调要从中找到做人的乐趣,这些思想对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即能够治邦理国之才。“士”的标准是“君子”,成为君子主要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除孝悌外,君子之道还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等。在仁、知、勇三达德中,尤以仁为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所宜具有德性之总纲,其他方面还有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等。孟子总结君子的特点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上》)把仁和礼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德性修养。孔子还要求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孔子一方面要求君子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所谓德;另一方面也要求君子学习治国安民之术,即所谓才。从对君子的社会要求来说,孔子希望君子能够成为治国安邦之才,即“学而优则仕”。此外,孔子还注意美育陶冶,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美”指声音,是就艺术形式而言的;“善”指内容,是就艺术实质而言的。孔子还提出君子应“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德为先,把道德教育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来抓。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完美的人格。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一标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今天的班主任仍然要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和塑造理想人格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因为“受社会的影响,在广大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缺乏深层的道德意识或者叫道德价值观”[2]。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3]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4]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以及一些学生家长在这一问题上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乃至成名成家,却没有看到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也能够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班主任,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以培养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在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突出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二、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领路人,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论述对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就是说,只要教师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如果教师的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算发布了命令,学生也不一定听从。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班主任而言,作风正派、办事公正是最重要的品德,有了这种品德,其威信自然就能树立起来。做好一个班主任,还需不断学习,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征服学生。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荀子也曾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荀子曾经从道德、学问、威信、能力、语言、方法等方面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为师者要尊严庄重,具有威信;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信仰;诵读与解说要有条不紊,不违礼法;要通晓精微的道理且富有辩才,能深入浅出讲解明白并加以发挥。曾子也有过一个概括:“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此段论述表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即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

《吕氏春秋·诬徒》指出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对于班主任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毛病涉及的也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问题。第一种是:“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工作缺少一贯性,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的威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班主任的一种基本要求,班主任应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不足,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班主任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第二种是:“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这是说为师者自己有过失,却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作为班主任,如果在说话、办事等方面出现失误,应该勇于承认,不应因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而回避失误,这样你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第三种是:“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这是说为师者阿谀谄媚权势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当前各类学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认为,给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班主任的一种义务,也是一种美德,这其实就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第四种是:“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这些都是正常的。作为班主任,要善待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前所述,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在此笔者拟结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谈谈儒家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启示。第一,要关心爱护学生。有的班主任能力可能稍差一点,但是只要他对学生倾注了真诚的爱,肯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就是说仁者应当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学生们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为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这就是对学生真正的爱。第二,要坚持因材施教。孔子把人性禀赋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由于实施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才情。“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做到长善救失;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分别加以引导,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孟子所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孔子的人格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班主任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春蚕精神,其使命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班主任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这就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反己以教”的教育理念。“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能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第四,坚持“预时孙摩”的原则。“预时孙摩”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预”,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也叫预防不良倾向发生的教育原则。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对班级学生十分了解,获取班级信息的渠道必须十分通畅。所谓“时”,即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因势利导,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学生的一言一行,班级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及时教育的教材。所谓“孙”,即有次序地进行教育,也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班主任来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所处的年级等开展相应的教育。比如,开学时要及时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同时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在平时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所谓“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让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的方式,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儒家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初步尝试,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2011(7).

[2] 胡孝四.论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艺术,2005(10).

[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冯契.冯契文集(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