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数学教师合作研究

2013-12-29 00:00:00林肖丽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2期

一、引言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旨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教师角色上,要求“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等”。课程的综合化、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对实现学科间的整合、知识的融通和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合作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合作的经验与问题,为深入合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行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小学教师合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是课题组成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实践调查独立编制完成的,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在形成正式调查问卷之前,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是进行专家咨询与访谈。专家针对每道题的明确性和内容的相关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把预调查问卷发给数学老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在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中随机抽取40名老师进行小范围预调查,调查对象在问卷关于文字表达、多余问题、答案合理性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综合专家咨询及预调查得到的意见,经过修订,最后形成了26道客观题的正式调查问卷。

2.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省市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2份,收回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有效问卷率为98.6%。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在教龄、职称、性别、所教年级上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若干教师对他们基于具体学校情境的合作现状进行访谈。

表1 调查对象在教龄、职称、性别、所教年级上的

分布

三、结果与分析

1.关于教师合作的认识

“教师是合作的主体,也是合作的重要内部力量,教师只有认识到合作的意义,相信合作并自愿的接受合作,才能养成合作的意识,以愉快的心情践行于合作。”[1]调查发现,92.9%教师认为教师合作是有必要的(见表2),表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总体上认同合作。

表2 数学教师对教师合作必要性的认识

面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0.7%的教师会与同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只有26.8%的教师采用独立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表明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合作倾向和寻求合作的意愿。但进一步访谈和调查发现,在教师的深层观念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防卫意识,着重关注自身课堂教学的私密性,而且为了保留自己的专业特权和保持竞争优势,70.7%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成功经验和核心资源与他人共享,而且中年教师居多。

2.关于教师合作的动机

教师合作的动机影响到合作的热情,其直接关系到合作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的结果。调查发现,86.0%教师认为教师合作对个人成长有明显的帮助且存在年龄的差异。依据教师对动机所做评价的平均值,不同教龄教师认为教师合作对个人成长帮助程度比较如图1所示

图1不同教龄教师对教师合作作用的认识

从图1可看出,相对而言教师合作的动机随着教龄的增长逐渐递减。将不同教龄的数学教师动机强弱程度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五种教龄的教师对合作动机有显著性的差异,如表3所示。为了进一步了解哪些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检验,结果发现: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与教龄在15-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3),教龄在5-10年的教师与教龄在15-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和p=0.022)。

表3 不同教龄教师合作动机方差分析表

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合作态度和动机是不一样的。年轻教师由于业务水平的限制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发展需求,希望通过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有资历的中年教师因有一定的教学积累更乐意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获得提高,缺乏合作动机。

3.关于教师合作的活动及形式

教师合作的活动及形式是教师合作现状的具体表现,也是决定合作是否有效的途径。调查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师合作活动开展比较好依次是:集体备课说课评课(73.9%),教研组活动(53.9%),师徒带教(53.1%),班级合作管理(39.2%),课题研究(21.8%),案例研讨(16.9%),专题合作授课(9.4%),课程开发(7.2%)(见表4)。这反映了中小学数学教师参与的合作活动与方式主要是备课组或教研室活动。

表4 教师合作的活动开展比较好的统计情况

可见,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合作受到了重视,但现有的教师合作仍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并没有组织结构上的突破,只是按惯常形式进行。进一步访谈显示,这些活动一般由学校组织安排,通过制定规范实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教研只有计划无实际行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够,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种状况造成教师对合作的认识不足,对合作形式没有概念,不能主动深入进行合作。

4.关于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

对教师间合作氛围调查发现,12.9%教师认为合作氛围很好,而41.3%教师认为合作氛围不好,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呢?我们对影响教师合作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了调查,见表5和表6。

表5 教师方面影响教师合作因素统计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影响教师合作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依次是:教师没有合作意识或意愿(65.1%)、缺乏深入沟通(57.6%)、教师之间缺乏信任(55.2%)、缺乏合作的技能(43.1%)等。这与教师的深层观念中存在着明显的“地盘”意识有关。长期以来,学校分科教学,独立班级管理,使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整个课程中他们负责的那小部分,习惯于独自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教研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而且不习惯向别人展示自己真实的工作情景,甚至竭力掩饰自己的教学困境,也不愿批评别人以免触及别人的隐私。这种个人价值取向和依靠自身经验积累而不参与群体对话和分享的专业发展观导致教师缺失合作的主体意愿,缺少信任和深入的沟通。

表6 学校方面影响教师合作因素统计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影响教师合作的最主要客观因素依次是:工作繁忙没时间与人合作(62.1%)、没有共同的目标或愿景(59.0%)、利益分配不公平奖罚不得当(51.6%)等,其中“没时间与人合作”是影响合作的最大客观因素。访谈显示,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下,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严峻的挑战,在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和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花费大功夫明显增大工作量,并且许多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还需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繁重的工作内容使教师无暇与其他同事进行合作。

四、建议与措施

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教师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合作倾向,但合作主体意识不强,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合作动机。教师合作“涉及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重塑、组织结构的改造、交往规范的重建、对话活动的设计、领导方式的转型等诸多方面,的确是一件需要多方面条件保障和付出艰巨的变革努力的事情”。[4]因此,推动教师有效合作必须在准确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1.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激活合作意识与意愿

长期以来文人相轻和专业个人主义的心态,使很多教师形成了封闭孤独、习惯性防卫等心智模式。这种“不良的心智模式阻碍着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它是一些改革难以绕开的、隐藏在暗处的顽石”。[5]因此,学校要从活动和制度中引导教师从内心认识理解合作,促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合作对个人专业成长会产生很好的“共生效应”,来改变教师以往孤立的心智模式和强化合作意识。由于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产生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弥补思维和精力的有限。同时,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要求“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数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而且数学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建构过程,因此教师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和丰富的合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寻求合作的主要动因”[6],所以教师只有了解合作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提高合作的主体意识。

2.激起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构建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

“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互相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7]。因此,教师合作重要是构建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合作意识和共同愿景。“教师之间合作的真实愿景是相关学校对于其教育的一个整体全面考虑,也是相关学校的教育实际效果与教育终极目标的最终融合。”[8]教师合作的愿景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形式和内容,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构建学校整体数学课程信念和教育目标的同时,发挥民主思想达成共识,构建共同愿景,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一方面促使教师合作有了具体的使命,另一方面促使教学的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3.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保障教师合作的顺利进行

真正的合作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而这是不会自发建立和自然产生的,毕竟“合作困境的生成确实和制度的安排有一定的关联”。[9]因此,学校应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学校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持续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教师合作顺利进行。首先,提供教师合作的时间和资源的保障,减少教师的不必要负担;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工作量计算制度等有效的动力机制,保证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持久性;最后,以民主的形式建立合作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教师形成团队共享原则,养成合作规范,使教师合作从制度管理走向自觉自律。

参考文献

[1] 刘径言.论新形势下教师合作的功能、影响因素及途径.通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 孔庆.共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 马玉宾,熊梅.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现状与重建.上海教育科研,2008(1).

[4]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 杨静.教师专业合作的困境与出路.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6] 陈雅玲.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2(5).

[7] 张菊风.从实然到应然:教师合作的走向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2).

[8] 马伊里.有组织的无序:合作困境的复杂生成机理.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