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承载学校教学的主体,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支柱,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声誉的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潜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很关注的问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发挥自身的潜能,提供了很好的管理理论支撑。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学校的教师管理当中应当如何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校教师的激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师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管理,进而将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过程。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校管理业绩的根本途径和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增加工资,提高福利,合理薪酬——满足学校教师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马斯洛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要想生存,必须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包括食物、饮水、住所、睡眠、氧气,即通常所谓的衣食住行”[1]。其实,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发现了直到最近还被思想体系的积淀所遮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
我们应认可教师的物质需求,毕竟教师也是平凡人类中的一员,即“人”,这就决定了学校教师具有自然存在物的属性,为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存在。试想,一名教师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又怎能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又怎能激发起内在或那种潜在的工作热情呢?学校教师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他们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研究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这样教师才不会为基本的生存而发愁。学校应当给教师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或者充足的业余时间和公休时间、提高福利待遇等。当然,这不是要求领导无限度、无条件地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盲目地对教师进行所谓的“物质刺激”,如果这样的“物质刺激”太多,甚至是不加努力便可获得,就可能产生不了动力。但“物质刺激”太少甚至没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对学校教师的正当需求给予满足。
二、完善法律,制定规章,保护权益——满足学校教师迫切的“安全需求”
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1]。在学校教师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承担的职业发展压力很大,例如竞争不到学习进修机会、职称晋升难、工作繁重但工资偏低等”[3]。学校教师的社会属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交往、安全等社会需求。
在教师待遇方面,全国的整体工资水平仍然相对偏低,学校教师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文化的高端,虽然相对来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政治声望都比较高,但是,整体状况仍不乐观:生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工作压力大,有时身体健康严重透支。尤其是在实行教师教学聘任制后,由于现存的教师职务终身制被打破,很多教师就会感到自身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改,避免出现因法律条文太宽太大无法真正实施保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情况。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学校都有义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学校教师相应的职业保障、提高教师待遇。同时,还应加快教师医疗保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教师的安居乐业和增加教师的安全感提供服务和法律保障。学校还应当尽力地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三、提供机会,开展活动,多做实事——满足学校教师“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1],这种“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也被称之为“社交需求”。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渴望在团体或者家庭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这也是一种爱与被爱的感觉,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以及各方的压力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学校教师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中,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迫切需要和他人交流的欲望,想通过敞开心扉,释放自我压力。可以说,一方面,成功管理来自交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强和教师的感情沟通、尊重教师、乐于和教师对话,使教师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甚至进一步调动起教师的激情;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还应给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在现有的模式下,教师除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外,还会有科研的压力、学生的压力、评职称的压力、教育子女的压力、与人交往的压力等等。尤其是一些女性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师内部的交流,还有利于在教师内部形成彼此信赖的气氛,从而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
如果领导者能够多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并且对教师子女的入学等生活问题都给予充分的关心,那么教师会感觉到自己就是属于这个集体的,也就是说这个集体的领导者是爱和关心他们的,集体中的每一份子也是相互关爱的,那么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归属感会大大增强。
教师归属感的形成,是让教师们不断加深对学校乃至对领导者管理理念的了解后,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学校的发展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更加爱岗敬业。
四、以人为本,公开奖励,鼓励参与——满足学校教师“尊重的需求”
马斯洛指出,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归属和爱的权利之后,其需求层次就达到了较高层面,即第四层面:尊重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生活会更加有意义。如果缺少爱与尊重,不仅人的心理不会保持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连人的生理健康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需要水平,可以从他的牢骚、抱怨中表现出来。马斯洛把它分成高级牢骚、低级牢骚和超级牢骚,通过研究员工的牢骚、抱怨、不满,可以判断整个组织的管理水平[1]。学校管理者应当多多倾听教职工的心声,实行人本管理和柔性的、公正的分配制度。人本化管理,是指要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从完整的人性视角出发,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体的多层次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首先,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不仅要重视和学校教师的情感沟通,尊重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容纳教师个性和实现其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包括教学评价、科研奖励等。一些学校,由于在教学测评系统中,过分注重学生评教,导致一些由于评教不过关而失去进一步晋升职称机会的教师很不满,这时候,管理者就需要思考自己设计的评价系统是否真的非常合理,有无修改的地方。而有一些学校,就有可能不顾教师的承受能力,给教师太多的科研压力,也往往使教师不堪重负。管理者在设计一些评价系统的时候要做到相对合理。
其次,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聘用、培养、奖励和使用教师,如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实行高额度的奖励,会使这些高层次人才认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对鼓励其他老师搞科研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评价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做出的判断和评定。学校管理者应当将教师评价作为人员晋升、岗位调整、在职进修、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学术休假、解聘等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可以更好地鼓励教师们积极工作,在教师之间也会形成良好的竞争。
再次,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如让教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管理者直接对话、征求意见等形式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不仅会使学校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也会让教师感到学校的利益和本人的事业成功息息相关,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五、注重师德、挖掘潜能,培养个性——搭建教师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的平台
马斯洛强调,“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1]。自我实现,可以使一个人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成为自己所期盼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有论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将人的需要区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发展需要居于最高层次,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发展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人的发展需要是个体追求的理想和社会进步所趋向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现实生活中,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会导致更伟大、更坚强的个性,对于那些生活在高级层次上的人,一般有更多优秀的品质,诸如:勇气与爱心、创造性、洞察力,也会更加成熟。按照这种理论,学校管理者在设计工作时应当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较多地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变成更具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给员工一种自我实现感”[4]。如果学校教师注重提升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往往只有在工作中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能,才会有非常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也会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校教师的一种需求只需相对满足即可,高级需求并不像低级需求那样迫切需要满足,故在教师激励时要注重适度性原则。总之,学校教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会涉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有可能涉及许多具体的要素,均值得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不断地提高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其潜能,增强幸福感,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编著.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刘晓明,金宏章,孙文影.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张欣著.高等教师分类激励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