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更给力

2013-12-29 00:00:00曹建兵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2期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推崇的重要学习方式. 本文通过小学合作学习的基础、源泉、核心、保证等四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目标;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为推崇的重要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着眼于学生同伴之间的普适性,通过师生、生生、生本诸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合作性学习团体取得的绩效为评价指标,共同达成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益,提升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让小组成员学会交往,学会相互协作与分享智慧,发展数学思维方式,掌握更多更佳的问题解决策略,增强小组成员学习责任感与强烈的自尊心,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开启各自幽闭的心智,因而更给力.

健全的合作机制——小组合

作学习的基础

健全合作机制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必须统筹考虑、周密安排,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兼顾每个学习小组间组员的性别、年龄、性格、身高、智力、视力、学习成绩间的平衡协调,让每个学习小组间的实力基本持平. 小组成立起来后要根据学科特点在组内自由选举或由教师指定专人担任各方面的“领导”,负责组内各项工作的管理. 各个岗位要定期轮换,确保人人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摇?摇在教学中,教师可强调小组合作中关键岗位组织者的作用,让全组成员责任明确,都有效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学习小组中的“代言人”的主要职能是明确组员的任务,并负责向全班其他同伴及教师充分展示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 比如执教“分米和毫米”时,执教老师要求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一米中含有多少个一分米?活动开始后,其中一个小组的“代言人”率先召集组员们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后方开始行动. 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两个学生拉米尺,一个学生在数格子,另一个学生在监督并作记录,人人动手,各尽其责,分工很合理. 在汇报时,这一组的学生也是有条不紊,胸有成竹,先由“代言人”发言,然后其他成员再加以补充、完善.

显而易见,学习小组中的“代言人”自然而然便会受到学习小组中其他成员的信任与尊敬,“代言人”本身一定会充满自豪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也一定会使尽浑身解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代言人”这一核心角色做得更加出色. 但是对于小组内各方面表现相对迟缓、相对落后的学习成员,从心灵深处也同样有获得让人尊重、让人信任的需要,所以,学习小组的“代言人”的角色应经常轮换,实行“轮换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合理需求,以激发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更显著.

明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

学习的源泉

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学习的“航标”“导航仪”,学习目标要简明、扼要;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意识要强. 合作前要制定共同的目标,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不至于让学生迷迷糊糊地合作. 比如,在教学“认识角”时,一位教师借助于“导学单”设计了完整、翔实的学习目标:

1.?摇结合生活情感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摇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 在创造性地使用工具盒材料制作一个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学习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就会更有目的性、指向性地去合作,会始终围绕着这些中心问题去开展讨论、交流、验证. 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心智水平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它会促使每一组的学生将其当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待,以增强凝聚力,也会为小组的有效合作学习增添砝码.

充分的成果展示——小组合

作学习的核心

通过成果展示能有效激“活”小组成员学习数学的满腔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强烈信心,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搞得轰轰烈烈,而汇报交流就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显得本末倒置,这是不可取的.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独特,并不是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当作一种静态的知识点来教,而是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通过折正方形这样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探究意识. 最特别的是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的方式,这位执教教师让学生们将自己组内的思考成果一一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再粘贴到大黑板上,全班交流. 学生们的方法多种多样,表达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形式也很特别,有画图表示的,有标注箭头的,也有画弧线的,很真实地呈现了学生们的思维动态.

小组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总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无限潜能. 这样充分的成果展示,彰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学生们在独立建构的基础上,获得了融合他人经验后的个人经验的增长.

科学的评价策略——小组合

作学习的保证

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的成果作出客观、恰当的科学评价,对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习中特有的合作态度、呈现的合作学习方式、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等诸方面着力评价.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领者、点拨者与促进者,应有效地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总结各小组的得与失,扬长避短,促进各学习小组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通过“导学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开展探索:请探索如何用九根小棒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与两个等腰三角形. (展示图片:三根3厘米的小棒、三根5厘米的小棒、三根8厘米的小棒)在学生们小组合作时,执教教师巡视时居然发现有三个小组犯了同一错误,他们完全误解了题目的意思,题目要求是同时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可是,学生们只顾摆完一个,抽走小棒,继续再摆,然后再抽调,反复地摆. 并且他们还喜滋滋地认为这九根小棒可以摆出多个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看到这样的状况,这位教师有意识地深入到那三组,并没有急着否定,而是善意地提醒学生们仔细再读题、审题. 学生们特别机灵,立即意识到了问题,于是重新读题、讨论、分析,最终凭借着小组的力量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显然,通过这位执教教师善意的提醒,扭转了局面,也完全改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教师应针对性、指导性、激励性与全面性地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多元性的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的有效结合,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效结合. 要更多地关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倾听、表达、交流、协作等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合作学习小组及其个人,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褒扬、奖励与赞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情感交流、智慧的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大胆革新,让小组合作学习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