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张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3期

[摘 要] 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解决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通过实践,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思考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在问题设置、呈现形式、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 “解决问题”的教学该如何展开,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呢? 我们认为,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心理过程是进行“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前提. 许多数学教育家和研究者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步骤模式,如杜威在1910 年就提出学生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四个阶段等. 综合各方研究的观点,“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为:情境理解,明确问题——表征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并尝试解决——检验、评价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围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展开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指导,变“分类教学”为“专题指导与运用提高”相结合,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和思考性,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结合个人教学心得与学习体会,综合各级教研活动听课感受、与访谈教师的交流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当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

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应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如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一节解决问题的综合课. 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的实际存在如下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 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 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计算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没有涉及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等知识. 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 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 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 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

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简单地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 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 但在目前的新教材中,教师们却疑虑重重,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 其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 根本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 应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 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如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 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信息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过程, 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也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

90÷(90÷15+90÷10)=6(分)

60÷(60÷15+60÷10)=6(分)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随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5 ∶ 1和10 ∶ 1,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 进而可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的时间,即1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能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 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富有挑战性.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

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总之, 解决问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淀,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