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习能力是学习的原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下面就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结合小学数学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
1.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师生计算比赛:
(1)456×43+57×456
(2)85×199+85
当然,学生算得比较慢,我则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并且向他们说明自己事先并没计算过,而是运用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 学生都很惊讶,一个个都想知道这种简便、快捷的运算方法,就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不知不觉被调动起来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这就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 但现实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故意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4×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 ”接着板书(学生在下面做练习):
12.5×5+4×12.5+12.5
=12.5×(5+4)
=12.5×9
=112.5
当学生都做得差不多时,我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12.5×5+4×12.5+12.5”有一个共同的因数——12.5,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共同的因数12.5提出来,那么,12.5×5还剩下5,4×12.5还剩下4,最后的12.5提出后就是0,所以就是12.5×9=112.5. 这时,有同学举手说:“老师,你的结果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25.”“哦!那你们是怎么做的?”“12.5×5+2×12.5+12.5=12.5×(5+4)+12.5 =12.5×9+12.5 =112.5+12.5=125.”“你做得好像没错,而我觉得我自己做的也没有错,不过你我之中只有一个是对的……”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我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答案是125.”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答案应是125. “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把原因找出来了. 经过这样一件事,这种类似的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很少出现了.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 提问时可以问这一章节或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某一概念、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某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 以上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应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中自主探索,我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 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 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那如何形成自学呢?我倡议学生购买一些竞赛的辅导书(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另外,在下课前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探索的题目. 例如,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怎样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2)把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再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最后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3)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家庭是巩固已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
教师要指导家长监督孩子的家庭学习,以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并逐步由需人监督到变成自觉的行为.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并发放家庭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辅导材料,指导家长及时配合学校的教育. 例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课改要求不能留作业,我们就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可以让他们回顾一天的学校生活,并说给家长听. 其次,培养学生每天自己整理和准备学习用品的能力等. 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有自己学习用的书桌或房间;在孩子学习时不打扰孩子,引导孩子爱看书、少玩游戏机和看电视等. 又如,二年级学校可以开始留作业了,这时可主要培养学生按时做作业,做作业时集中精力、讲究效率的习惯. 为此,家长与孩子可一起制定作息时间和奖惩制度. 三年级则以作业为突破口,教给学生查抄题、查做法、查结果的三查作业检查法,请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孩子的学习,在家开展“天天无错题”的活动. 高年级学生可结合每天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反思,找出错误原因,拟下一步的改正措施,从而针对自身情况树立新的努力目标.
我们还可以组织家长来学校听课,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校也可以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制成反馈表发给家长,并请家长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填在反馈表上交给学校. 学校还可以组织家教方法讲座,具体指导家庭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单元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自己编写单元练习题. 单元知识学完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理出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够辨别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总结自己编写单元练习题. 总结、归纳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是简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完一个单元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答疑活动. 例如,把学生按不同质进行分组,之后,让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把自己本单元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请本组的学生给予解答. 如果本组的学生也解答不了,可以留待全班共同讨论. 这样能使所有的学生掌握单元知识,还能加深学习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小组讨论中的成员还可以就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