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意设计”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本文通过亲身经历的“创意设计”过程,浅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 创意设计;教育;数学
引子——“掀起你的盖头来”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率先在活动课中开展“学生创意设计”与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型课程的探索范例,比较有影响的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小课题研究”、上海市大同中学的“知识论的探索”、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跨学科活动辅导”、上海市进才中学的“学生科学院”等. 在其他省市也出现了大量的对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比如浙江省瑞安中学的“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前,各地对“学生创意设计”或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学生创意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实践之初我们的顾虑. 带着这样的顾虑,我们在“学生创意设计”的阶段性汇报交流结束后做了以下调查:
对于这种“学生创意设计”,你的态度是( )
A. 很感兴趣,积极参与(82%,41人)
B. 不感兴趣,懒得参与(0%)
C. 无所谓,听老师的(18%,9人)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学生创意设计”,学生是接受的. 学生并不是一门心思只抓课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学生也很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在2009年的时候,由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凤凰数学网”,作为区版主,我们就做了有效的“创意设计”的探索,收到全国各地的创意设计300余份,这些作品发表于报纸和相关杂志的同时,也让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刚刚结束的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中,我申报的有关此内容的课题被成功立项为“中长期”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相信,对于一项专注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广大学生乐于接受、广大教师津津乐道的一件重大工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提到“创意设计”,学生就会双眉紧蹙,脸上是一种痛苦到极点的表情. “创意设计”让学生“忧”, 也让我“忧”.
如何让学生一听“创意设计”不再是“让我忧”,而是“让我欢喜”呢?我想,引发学生对“创意设计”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精彩回放镜头之一]峰谷电费里的学问
我放下手中的书包,无意间看到桌上有一张单子,强烈的好奇心让我不禁拿起仔细瞧瞧. 哦,原来是电费单!可令我好奇的是,电费的总价并没有按照统一电价来收取费用,而是分成了峰时与谷时,按照不同的价格来收费. 峰时的收费单价为0.5583元,而谷时的收费单价为0.3583元. 为什么同样是电费而要划分成不同的两个区域收取不同的费用呢?
正当我看得入神时,妈妈走过来:“干嘛呢?”见妈妈来了,我急忙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妈妈,为什么收电费要按照峰时与谷时来收费呢?”妈妈看着满脸疑惑的我,笑着说:“因为在一天中会有一些时间段是用电高峰,为了节约用电,便将电费分为峰时与谷时,鼓励大家晚上用电.”哦,原来是这样!
回到房间,我又看了看那张电费单,这好像还能省不少钱呢?于是我拿起笔认真地算了起来:如果不采用峰谷电价,每度电为0.5583元,那么650度电大约需要363元,但是如果使用峰谷电价,峰时用电量为395度(每度电为0.5583元)、谷时用电量为255度(电每度电为0.3583元)时,费用约312元,比原来节省51元.
啊!使用峰谷电价不仅能够节约用电,还能节省电费,原来用电这件小事也有许多奥妙在里面,也充满了数学的身影. 原来数学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强调: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记录着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记录了购物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有的记录了自己主动购票的过程;有的在上下车时注意看时间、速度和路程;有的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向大家描述旅游线路图;有的写算“二十四点大比拼”的快乐体验……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也让学生真正寻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奇迹.
夯基础——“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
“创意设计”研究课题确定之后,需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创意设计”小组独立进行方案设计
研究计划的制订应由参与探究的成员共同完成,所以我们首先要求各探究小组独立完成方案的设计工作. 对于小组的组成,我们主张自由结合,教师进行调整,一般以4~6人小组合作研究或者按座位附近4人合作研究为宜. 根据年级的不同,设计方案可以是书面方案,也可以是口头方案,需注意的是,刚开始进行探究时教师要适当作指导.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创意设计”实施方案》表,其中包括: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等;根据采取方法的不同,其方案可以是调查方案、实验方案、观察方案等. 这些都要求各“创意设计”小组明确并规范填写.
2.组织班级课题论证会
设计好“创意设计”实施方案之后,我们组织了几次论证会,具体过程是:由学生主持论证会,宣布会议内容以及由学生、教师或家长等组成的“专家组”成员名单. 然后由学生“创意设计”组组长宣读方案;接着由“专家组”对该“创意设计”方案的研究价值、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点评;最后由“创意设计”组组长或成员对“专家”点评作出回应.
通过集体论证,除了完善方案之外,还能使“创意设计”组成员和学生“专家”进一步把握方案设计的要求,能提高大家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和关注程度.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篇“创意设计”,总要侧重一个观点,那么另外一个观点你就有可能要否定,至少要说它“不尽完整”,不可能两个观点都采用. 既然要侧重一个观点,那么就要为下一次写驳论的文章打下基础.
有了这样的铺垫、这样的指导,学生对“创意设计”的写作已经“了然于心”,夯实的基础给了学生一把写“创意设计”的“钥匙”. 所以,“创意设计”教学的传艺——夯实基础,就是照亮学生研究时误入“黑胡同”的一盏明灯,能解决“创意设计”难题. 如果每一次“创意设计”都能“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何愁学生不会研究呢?
重思考——“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
数学“创意设计”是一面镜子,它让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精彩回放镜头之二] 提醒我更加关爱孩子
刚学“勾股定理”时,张老师给我们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题,检查我们的掌握情况. 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条边的长是多少?我看了题目便马上举起手来. 其他同学也跟着举起了手. 老师可能没有看见我,所以叫了其他同学来回答. 结果,回答的那个同学少考虑了一种情况. 我不服气,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做,本题有两个答案,因为题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两条边是否是直角边,所以要进行分类讨论,太简单啦!
不过我也不能太自以为是,以后应该多吃点东西,等个子长高了,就可以坐在后排. 知道答案了,只要一伸手,老师就可以看到我并让我回答问题了.
反思平时的课堂提问,我的确总喜欢站在前排同学的前面,习惯地叫后排那些小手举得高高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坐在前排的学生成了我的“盲区”,被忽视了. 那些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却总是条理不清的学生,我也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用于表述,或者得到及时地引导. 小小的数学“创意设计”,使我了解到,学生是多么渴望教师平等的关爱. 关爱孩子,让每个孩子得到尊重与平等是他们的心理需要之一.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变化. 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了明显改变,成绩也有了进步,对我,也相当尊重.
[精彩回放镜头之三]促使我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5月10日 星期四 天阴有雨
……
今天学习“梯形的概念”时,老师指出它是“四边形”,它的特征是“有一组对边平行”,我感觉应该强调其中的“只”字,如果去掉了“只”字,就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把平行四边形也包括于梯形之中了……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之所以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自己语言不够准确、精炼. 作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简练、逻辑性强,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精彩回放镜头之四]鞭策我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在我们欣赏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如果只看蒙娜丽莎的眼睛,我们会发现她在微笑;如果我们只看蒙娜丽莎的嘴,则会觉得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悲哀与无奈.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事物所观察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如果在解数学问题时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我曾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101-102=1,移动一个数字,使这个等式成立. 我不吹牛地说,我一看到这个问题,马上想出了问题的答案. 可是,我问了许多朋友,包括曾经是理科状元的舅舅,他们都沉思良久后无奈地对我说:“不会.”其实答案很简单:101-102=1.
人们总习惯于左、右移动数字,这似乎是一种思维定式,但他们却想不到换个角度思考——上、下移动数字,从而解出问题. 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我们的数学学习也很重要.
著名的科学家贝尔曾说过:“有时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在生活中,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一定会有全新的发现!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一数学日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作为新型的数学教师,必须多方面了解学生,使自己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育六解放原则: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自己渴望学到的知识,干自己高兴干的事. “创意设计”也许就是“六解放原则”的最好诠释吧. 以上是我们在开展“创意设计”实践中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创意设计”不仅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 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去,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创意设计”健康、有效地开展.
偶然看到一位教师对“创意设计”的总结,真的很有同感:
多给一点兴趣,少给一点厌烦;
多给一点方法,少给一点包办;
多给一点指导,少给一点束缚;
多给一点天地,少给一点框框;
多给一点民主,少给一点集中;
多给一点思考,少给一点俗套.
等到学生有了浓厚的“创意设计”兴趣,掌握了“创意设计”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重思考”——用慧眼看世界. 当学生发出“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那时还愁学生不会“创意设计”吗?如果这样,那么“创意设计”就不再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而是“想说爱你也是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