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问题场”的形式,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中提倡的“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 而“问题场”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环境下的新成果,它必将长期服务于未来的学生. “问题场”的情境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本文主要介绍了问题场的优越性、各类问题场的设计特点,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场;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比较容易模块化,一般都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很少并且很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很多课堂的提问都比较松散与随意,学生缺少创造性的答题机会. 而“问题场”的设计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营造一种能唤醒学生探索热情的学习氛围. 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类型,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数学提问策略. 教师在设计问题场时,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难度适合大部分学生,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也是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关键.
新课标环境下有效“问题场”的优越性
“问题场”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提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高质量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展现学生的疑问和创造力等精彩瞬间.
数学“问题场”的创设,研究的是一种不同的数学方式. 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是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而“问题场”的创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小组收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合作交流,最终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新型教学方式.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大部分的课堂仍然处在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阶段. 众所周知,学生需要学习的是智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智慧,但是传统课堂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问题场”的创设,无论是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是将学生从“知识人”转变成“智慧人”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问题场区别于数学问题,它是具有特定的数学情境的. 数学问题场包含了数学文化、数学问题、学生、教师、问题解决程序五个部分. 这里重点需要介绍的是数学文化,即现代社会、文化传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与数学生活、行为方式相关的知识、行为、观念、精神等,或者可以称之为特定的数学传统. 比如在教授圆周率的时候,不得不提的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将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第7位,教师可以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数学文化所带给学生的巨大财富.
数学问题场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由于问题情境的开放性、层次性,使得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另外数学问题场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互助合作、积极竞争等优秀的个人品格.
新课标环境下有效“问题场”的设计
1. 矛盾式问题场的设计
矛盾式问题场的设计可以运用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由于新旧知识点之间存在共性和异性,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探索,发现存在的差异性,由此展开讨论,并且尝试着解决问题.这里其实是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并通过比较、对比,建立了“矛盾式问题场”.
以“小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带着大家复习一下整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规律,由此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可以先给学生部分的计算题,让学生自由解答,然后可以用计算机找出自己的错误,让大家一起来说说为什么我的答案是正确的、说一说自己的正确算法以及错误答案的错误算法.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时候,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提问是不是“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每个位上的数也就对齐了?”然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引导学生利用单位转化的方法进行解释和验证.
只有在这种不断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在旧知识点的基础上,逐步清晰新知识的网络,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协调性的记忆.
2. 生活化问题场的设计
生活化问题场是指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回忆已有的知识,将抽象的数学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教学活动中,统计和概率的计算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揭示了一些生活规律和现象.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生活情境和回忆策略”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来构建新知,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场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统计”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具体的数字进行比较,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相关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题目的求解;又如在“小数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叫学生用十块钱去超市购物,将购物商品的价格罗列下来,发现商品的价格有:1.21元、0.81元、2.10元、3.09元等,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有些商品的价格是两位数,有的是一位数?有的商品在去掉“0”之后(如2.10),还是同样的价钱,有的在去掉“0”之后(如3.09),却是不一样的价钱了?在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之后,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通过这样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设计,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3. 形象化问题场的设计
形象化问题场是指通过直观的演示或者操作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归纳出事物的具体特征. 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感官比较差,所以很难进行空间想象,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尽量将数学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学生时空知识时,时间单位不同于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对于钟表上的时针从一格走到下一格表示一个小时,分针从一格走到下一格表示一分钟,秒针走一小格表示一秒,这些学生都不是很了解,很多学生甚至还以为钟表的进制是100而不是60. 因此,教师在课上应该首先教会学生认识“时”“分”“秒”,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事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下钟表的运行,在动态、可以控制的情况下,给学生展示时、分、秒的概念,从而在感官上给学生以刺激. 还比如讲解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铁丝这个工具,在课堂上亲手为学生展示一些小物品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让学生自己也能够动手测量. 再如轴对称图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剪纸,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具体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场”
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有效设计小学数学“问题场”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设计“问题场”时,从设计问题的方向上来说,首先必须要遵守的是设计问题的明确性.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向,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其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有提问的价值,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最后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灵活性,问题的内容必须要灵活多样,不能机械死板,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也属于正常情况,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学生出错的根源,再通过一些类似的问题帮助学生加以巩固.
从设计问题的内容上来看,“问题场”设计一方面要有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与之相对应的数学问题,并且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它能调动经验,产生意向,激发创造,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并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的想法挑战学生的思维,经过实践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另一方面,设置问题一定要留有悬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获得创造成果. 设置的数学问题有悬念,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既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又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问题场”,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改理念,充分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