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13-12-29 00:00:00翁文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4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新教材的特点,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中学数学;新教材;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走进了课堂. 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但正如与所有改革的初始一样,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

领悟新课程理念,实践探索新教法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在教七年级(下)中用正多边形拼接地板时,针对“使用给定的某种正多边形,它能否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既不留一丝空白,又不相互重叠”的问题,为了探索哪些相同的正多边形能铺满平面,笔者让学生回家事先准备好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等. 课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起研究,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很快得出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能铺满平面,并推出结论:看几个正多边W6efQgdYcSi6fXj/DLbyOA==形的每个内角拼在一起是否能组成周角.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也为传授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利用新教材可接受性,让学生动手,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笔者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第四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观察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教师通过对教具的使用,使学生理解接受,由学生画出正确的三视图,化难为简. 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如在讲《正数和负数》时,着重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只给出负数概念的一种描述,并不是负数的严格定义,教学上就不必要求学生记背这一条文,更不应出现“带有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类不准确的提法.

其次,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

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笔者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八年级(下)勾股定理的证明中课本用了两种方法,在练习中用一种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使学生加深理解.

最后,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践和探索中,有道20张白卡纸裁盒身、盒底的问题,要求盒身、盒底按比例搭配,求最合理的裁纸方案. 直接列方程组,解得的值为分数,如果让多出的一张卡纸裁出1个盒身和1个盒底,正好可匹配出17个包装盒,充分利用了材料.

把握新教材精髓,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新教材安排的阅读材料,如“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还有“有趣的‘3x+1’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寒假中,针对新教材我们安排了学生进行图标的搜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如,在初一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制作课件,让学生体验动手的快乐.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育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在广大园丁的努力实践下,让充满灵性的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