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垂线”这一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学生学好“角和相交线”后的第一节,也是后面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过渡、铺垫的作用. 笔者经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教材研究,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开展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
本文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垂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说明和教学过程四大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线与角等关系的延伸,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也为学好代数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作准备,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将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二)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直,掌握垂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三)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新数学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要跟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 所以,根据“垂线”在人教版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制订: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情景,加深学生对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画垂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归纳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3)运用不同的生活、学习等实际例子感知“垂线段最短”,并学会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应用,从认知到理解,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的习惯.
3.?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内化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并注重及时反思如何解决问题,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馈于生活,从数学本身的魅力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教法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的教法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画、想、议、练”等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如何测量跳远成绩这一问题中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议一议,进一步加深对“垂线段最短”这一性质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这样的教法,既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启发式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法说明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学法指导:
指引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发现、观察数学现象,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与探讨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体验接触、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
具体做法是:(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合作探究——归纳新知;(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这样做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既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体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组织科学的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结合本节课的预设和生成,再调整和实践,系统地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寻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课题.
1. 观察苏通大桥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2. 南通市区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3. 教室里有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4. 同学们用一张长方形纸片,能否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
通过以上例子引入课题,第一,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亲切和自然;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摇合作探究——探究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他们有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还有着少量的活动经验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学习活动后,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能达到对数学的理解. 因此,我安排了两组学生接触过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来理解垂直的两个重要性质.
活动一
1. 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 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并与同伴交流.
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一学段已经学过垂线的画法,在这里,一是起到了复习的作用;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垂直的性质: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二
1. 如何测量跳远成绩?(演示跳远的图片)
2. 过马路怎样走最短?(演示过马路的图片)
3. 测量图形中PA,PB,PC,PD的长,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其中PA是垂线段)?从中有什么启发?
4. 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这样安排,第一,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第二,能更好地理解垂直的性质: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这两组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
(三)?摇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组测试题.
基础测试题
1. 如图1,已知直线AB,CD,以及AB上一点M,过点M分别画直线AB,CD的垂线.
2. 如图2,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短?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
3. 如图3,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2)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点H.
比较PH与PC、PC与CO的长短,并说明理由.
能力测试题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是通过即时评价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样做,一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反思、总结的习惯;二是有利于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上一个台阶;三是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 最后的板书设计如下:
1. 定义: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记作:AB⊥CD,垂足是O.
2. 性质: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在整个板书中,我们可以用红色粉笔把几处标志出来,使更加显著. 在第一幅AB垂直于CD的垂直符合可用红笔标注出来,以显示两线的垂直关系;在第二幅图中,可把P点用红色粉笔标注出来,以显示这一点是任意的一点. 而在第三幅图中,我们则要把PO用红色粉笔画出,让学生从视觉效果中再次显示这条线段的距离是最短的.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本节课中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给学生知识的递进性与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化的构建;这样的设计还呈现了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完善,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上述过程中,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说明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有什么好处”.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再局限于自己是单纯的传授者,而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应“把舞台交给学生”. 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与数学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