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倾听”让课堂如此美丽

2013-12-29 00:00:00李爱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10期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倾听成为自我的一种习惯. 本文通过四个片段举例说明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应在倾听中学会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倾听

日本佐藤学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他认为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远远比想让学生多多发言更重要. 而“数学倾听”是听者与说者双方在已有数学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会话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听清别人的发言,还要理解别人的发言,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整理、概括、提升别人的发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地倾听呢?笔者联系“倾听教育”课题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认识三角形”一课,粗略地谈谈如何在数学课中引导学生细心倾听、深入倾听,以及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以礼相听.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碰撞中更加和谐、融洽.

抓住错误,引导学生重新“回听”

教师倾听学生的见解,包括缺陷甚至错误的见解,意味着教师欢迎和接纳学生. 教师以身作则,在主动参与倾听中引导、促进、帮助学生养成细心倾听的意识.

片段一?摇

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看到了三角形,还看到了四边形,我知道走中间那条直线最近,因为走中间那条路可直接到少年宫,不需要拐弯.

生2:我来帮生1补充,上面还有一个要求,即“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应该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从学校经过电影院到少年宫,一条是直接到少年宫,还有一条是经过邮局到少年宫.

师:你听出了他漏掉的一个小问题,而且具体说出了哪三条路线,听得认真,观察也很仔细.

生3:我还有补充,从这幅路线图中我还看到了平行四边形.

(学生有小声地议论)

师:你们好像有想法.

生4:我来帮生3纠正,这不能算是平行四边形,这只是个四边形.

师:是啊. 那刚刚生1说,“走中间那条直线最近,不需要拐弯”. 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沉默片刻后)

生5:不应该是直线,而应该是线段. 直线是无限长的,不可以量出长度,而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不错,细心倾听了就一定能听出问题,听出闪光点.

在上面这一片段中,一些学生能主动倾听,如一学生说:“上面还有一个要求,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帮其补充. 另一学生说:“这不能算是平行四边形,这只是个四边形”,帮其纠正.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倾听意识、倾听能力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并抓住了学生发言中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冲突,引导学生:“走中间那条直线最近,不需要拐弯,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什么问题了吗?”并重读“直线”一词. 学生在教师的这一引导下,静思片刻,联系教师曾强调过的“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听出了中间那条路不应该是直线,而应该是线段. 直线是无限的,不可以量出长度,而线段则可以量出长度. 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学生在这一引导下再次“回听”,终于发现了语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养成细心倾听的习惯.

重视细节,引领学生细心倾听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 要想培养学生细心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自始至终专心专意、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要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并做出敏感的对应. 这样的引领,学生才能形成仔细倾听别人发言并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片段二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

生1:红旗上五角星的五个角都是三角形.

生2:我们系的红领巾就是三角形的.

生3:路边的路牌有的也是三角形.

生4:有些草地是三角形的.

生5:门上的“福”字也是三角形.

生6:我来纠正,那个福字正看、倒看都是个正方形,它不可能是三角形.

师:那怎样才能成为三角形?

生7:应该是福字的一个角.

师:一个角,将它分割一下就成了三角形.

当学生说到红旗上五角星的五个角都是三角形时,教者稍稍犹豫了一下,想着下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应该默认“五个角都是三角形”就是指切割后的图形. 于是就没有及时指出该生发言中的漏洞,导致后来一位学生又说出了门上的“福”字也是三角形时,这才意识到刚刚只关注教学进程,自认为学生已经理解,而忽视了这个细节,进而让这位学生误解了. 于是,在另一位学生的纠错中赶紧接过学生抛过来的球:“那怎样才能成为三角形呢?”将问题重新抛给学生.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告诉学生,一个角,将它分割一下,就成为三角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每个细节,做“用心倾听”的表率才能引领学生细心倾听.

追问缘由,促使学生深刻倾听

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改变教学指令,追问缘由,促使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认真思考. 这样,学生间的相互倾听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刻.

片段三

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后.

师:如果我们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一定要将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去和第三条边比吗?

生1:不要,只要比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将谁和那一条边进行比较,你听出来了吗?

生2:只要将两条短的边长度相加,看是否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能听出她这样说的理由吗?

生3:我听出来了,既然短的两条边都比第三条边长了,那别的两条边肯定大于第三边了.

师:生3能听出她那句话中所包含的意思,已经学会了在倾听中思考,好样的!

生4:两条短的边加起来大于长的那条边,已经形成了三角形,就不需要再算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追问:“将谁和那一条边进行比较,你听出来了吗”,促使学生思考只要将两条短边的长度相加,看是否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再次追问缘由:“你能听出她这样说的理由吗”,顺水推舟再次将问题抛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的追问使得学生不仅要听清同伴的发言,而且需要通过思考听出别人发言中没有说到的内容:既然短的两条边都比第三条边长了,那别的两条边肯定大于第三边了. 这样的对话使得学生的思维质量得以提升,迸发出了更耀眼的思维火花.

自我完善,促进学生以礼相听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课堂情景,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但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漠视别人的发言. 我们倡导的“数学倾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学习主体间还应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交往关系,它是一种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

片段四

在反馈练习中,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第一组可以围成,因为4加6大于2.

生2:我来帮他纠正,2加4等于6,如果相等的话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定要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师:刚刚生1说的4加6确实大于2呀?(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指着生1)还是你自己说一下吧.

生1: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两条边,要让另外的两条边加起来也大于第三边.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生3:他的意思是任意两条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对着生1问)是这样的吗?(生1点点头)

师:那我们在比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好方法使得只比一次呢?

生1:只要将两条较短的边去和第三条边比,看是不是大于最长的那条边. (刚刚说错的生1激动地说)

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人,应做到以礼相听.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让他在听到同伴质疑的声音中进行反思,然后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在这样的倾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虚心接受同伴的发言、同伴的帮助,而且在尊重同伴的同时,使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得到“增值”,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和谐、融洽的倾听氛围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努力倾听着学生,在引领学生“细心倾听、理解地倾听、以礼相听”时,偶尔会“失聪”. 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倾听成为自我的一种习惯,自始至终都能十分敏感地倾听和应答,用全部感官潜能去倾听、理解和呼应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静下心,并转变我们的一些教学方式,从关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转向关注学生的话语、关注学生的心灵,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佐藤学语),从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转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当我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双耳,满怀信心和期待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是相互倾听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