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年级学生有效使用草稿本的调查与实践

2013-12-29 00:00:00李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10期

[摘 要] 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似乎草稿本的功能越来越不被学生认可,随之而来的草稿本的地位将渐渐被淹没. 因此捍卫草稿本的地位,科学使用草稿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师选择与教学自觉.

[关键词] 打草稿;草稿本;思维;习惯;方法

聚焦:为何草稿本在数学学习中

的功能不断弱化

在平时的教学和监考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草稿本的使用情况不太理想,基于学生的种种表现,我进行了相关调查,并结合平时的观察、反思,总结出了以下问题.

1. 在草稿本的使用方法上,缺少深度和广度

据调查,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对草稿本的使用有一定的意识,但使用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会把草稿本多数用于烦琐的计算中,对于画图、操作、检查作业等功能则基本处于“零”状态,这就大大降低了草稿本的作用. 而且,大部分教师虽然指导过草稿本的使用方法,但大部分的指导都是大而化之,不具体、不形象,更不全面.

2. 在草稿本的使用过程中,缺少规范和督促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自己草稿本整洁的只有14.1%,认为一般的也仅有54.1%,而认为很凌乱的却达31.9%,这说明学生在草稿本的使用中缺少规范. 草稿本的使用情况与学生的学业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般来讲,草稿本书写比较规范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思维也较有条理,成绩一般比较优秀;草稿本书写得凌乱不堪的学生,普遍思维缺乏条理性;在草稿本上乱写、乱画的孩子,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停更换草稿本的孩子往往心神不宁,比较浮躁. 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使用草稿本的习惯,虽然教师经常会提醒学生使用草稿纸,但是也只限于语言上的提醒,学生并不一定按教师的提醒去做,长此以往,教师也就放弃了这个提醒的权利,这也是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养成使用草稿本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在打草稿的习惯培养中,缺少沟通和交流

这里的沟通和交流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和教师之间交流课程的很多,但谈论打草稿方面问题的却很少,这也反映了草稿本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要求强压给学生,却没有想过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这样就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进而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学生在执行教师的“命令”时,总是大打折扣!

反思:草稿本到底有哪些用途

许多学生都认为“打草稿”就是当碰到一些复杂的计算题时,将这道题的演算过程认真、清楚地写在草稿本上,得出其结果. 这无疑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草稿本不仅仅是用来计算的,还可以用它进行画一画、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

1. 动手写一写,理清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再根据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这道题就是两次应用数量关系式,每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解题思路清晰可见.

2. 动手画一画,拓展数学思维

画的图可以是草图、示意图、线段图等. 画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能让题目变得直观、形象.

例2?摇 四、五年级共收集树种144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收集18千克. 求四、五年级各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很多学生不愿画图,容易犯以下错误.

四年级:144÷2-18=54(千克)

五年级:144÷2+18=90(千克)

解决这类题目时最好在草稿本上先画线段图(如图1).

根据图形很容易找到解题方法.

方法1?摇

刚才的方法就可以修正为

四年级:144÷2-9=63(千克)

五年级:144÷2+9=81(千克)

方法2

五年级:(144+18)÷2=81(千克)

四年级:144-81=63(千克)

方法3

四年级:(144-18)÷2=63(千克)

五年级:144-63=81(千克)

根据画图来解题,不仅解题的正确率提高了,而且解题的方法也灵活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动手做一做,提升思维空间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题目可以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来解决,并能加深印象.

如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很多孩子认为是四条. 让他们用草稿纸折一折后就会直观地反映沿对角线折叠后不能完全重合,这说明对角线不是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来进行判断;在解决点与线段的规律题时,可让学生剪一剪、撕一撕,这样就会直观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样既会解决用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草稿本在计算、作业检查、总结解题方法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践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草

稿本的习惯

在实践过程中,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在借鉴很多教师智慧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心理学知识,融入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实施方案.

1. 思想动员——以“理”服人

在倡导使用草稿本之前,学生应该有权利了解打草稿的重要性,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我选择用事实说服他们.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崇拜“英雄”,数学中的英雄就是数学家呗. 我搜集了一些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和草稿纸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让他们说说感想. 通过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在很久以前数学学习和草稿纸之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你也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交“草稿本”这个朋友吧!

2. 草稿制定——以“生”为本

在学生了解打草稿的重要性后,我倡导让草稿纸有“家”可归. 接下来就是准备草稿本了,到底准备什么样的草稿本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个理念在数学教学中适用,在这里也依然适用. 于是我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制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草稿本,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意见也不一样,我适当地给出了建议和引导,最后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1)15张A4纸对折后平均分成两份,装订成30张,左右打开,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封面、写上名字. 这样大小正好可以夹在数学书里,方便使用.

(2)将草稿纸对折两次平均分成4竖行,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书写. 学生强调不打格子,一是太麻烦,二是容易限制他们的思维,我很赞成.

(3)正面用于计算,反面用于画图、列举等其他用途.

就这样,一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草稿本终于诞生了,我从学生的眼里看出,他们对草稿本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3. 习惯养成——欲“得”先予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努力后,我期待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一直都没有准备草稿本,还有一些学生的草稿本书写凌乱,草稿本也破烂不堪. 看到了这种现象,当时我真的很生气,不过我“忍”住了.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 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凛凛寒风刺骨,其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

受到寓言的启发,我选择了“欲得先予”. 我准备了一些小礼品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他们. 我找到种种理由让班级的每位学生都拿到了礼物,还能听到我的赞美之词. 然后我也向学生要礼物:“××节日要到了,你们就把草稿本送给我当礼物吧,那可是我们全班同学智慧的结晶啊,多有纪念意义啊. 但好像有的学生有点小气,到现在还没准备礼物给我,我今天是先送你们了,我想应该不会有学生‘厚脸皮’不送我‘礼物’吧!”(笑)我的这招显然起作用了,一下课就有学生来给我讲:“教师,我的草稿本有点乱,我能换一本吗?”……到学期末的时候,我收到了班级所有学生的礼物,还附赠许多祝福语呢!

当然,培养学生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收到的“礼物”里,也有很多不美观的,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使用草稿本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应该会收获一个美味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