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操作里的“大”思维

2013-12-29 00:00:00张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10期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从课堂实践入手,提出要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操作;思维;小学数学;数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并依赖于动作思维. 数学的经验性活动都需以操作运算为基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操作学具便是学生智力的源泉,只有在动手操作中用数学,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数感来源于数学活动实践,同时又会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此建立和发展数感. 笔者根据自己在“周长”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谈谈对数感培养的策略.

“周长”是小学数学几何实践中的一个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周长概念的认识,接着是周长的计算,最后是感知周长相同面积不一定相同. 本课教学围绕“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展开,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 提出问题:量哪里

为了建立学生的数感概念,首先从生活入手,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

师:在生活中,要给花坛砌水泥边,车窗镶上金属条,制作扇子时用钢丝骨架,需要知道什么?怎么做?

生:需要知道水泥边需要多长?金属条需要多长?钢丝骨架需要多长?

生:需要测量长度.

师:量哪里?

2. 追问问题本质

为了让学生确定测量一周的长度这个内容,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教学.

师:(1)量的是哪些长度?以花坛为例来指一指.

(2)量各条边的长度再求和?以花坛为例,把你的想法指给大家看一看.

(3)量周长?你所指的周长是什么?以花坛为例指给大家看. 你是说要量这个花坛一圈的长度?

(4)车窗的长度要量哪里?指一指. 意思是要量车窗的什么?

(5)对于扇子,要量哪里?请指一指.

(6)量到这里可以吗?(不满一圈的)量到这里可以吗?(超过一圈的)

(7)解决这3个问题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经过学生的反馈,我进行小结:在数学概念中,一圈的长度称为一周的长度,也叫周长.

教学反思 对于“周长”一词,学生并不陌生,但对本质含义并不明确,所以,在出示问题情景时,我考虑了4个方面. 第一,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周长是指“长度”;第二,要追问学生认为的周长是指什么,要有动手比划的环节;第三,要引出“一周的长度”;第四,要让学生丰富对周长模型的认识,多采用直线型的、曲线型、半曲线半直线型的平面图形.

针对第一环节,值得反思的有以下几点:(1)在课堂设计中,要有完整的预设和相应详细的回应,针对不同的状况能随机应变. (2)在回应学生时,要抓住关键点“一周”来进行设计,通过有效追问层层逼近主题.

测量操作,进一步感知

通过讨论,明确要解决问题就要测量一周的长度,我让学生开始进入操作环节. 为了方便研究,可用小的图形来代替,并进行小组合作模式,完成测量后填写表格、做好记录的工作.

操作进入讨论汇报环节,让学生汇报:测量时用了什么工具,怎么测量的?其他小组仔细听听,方法是否和自己的相同,有什么要补充?

学生小组反馈后,我让学生进行记录汇报:

(1)你是怎么测量图1的?演示给大家看一下. 最后加起来算的是什么?

(2)你是怎么测量图2的?演示给大家看一下. (直边用尺量,弯边用绳子量,最后加起来算)在测量中绳子的这段长度和这条曲边的长度是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反思 在操作环节,对于测量工具的选择,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所以,在结果反馈中有小组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原因是他们用直尺来测量圆的周长. 虽然这是个错误的资源,但可以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实践研究的机会,并在尝试中自己总结经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维.

值得反思的有以下几点:(1)在学生操作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语言,比如测量时要让学生巧妙运用工具,既用绳子,又用尺子. (2)教师在追问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数学思想. 比如绳子拉直后的这段长度,通过渗透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巧妙处理. (3)在适时的反问中,要通过问题突破难点,比如折痕算不算是周长长度的一部分?要明确那不是图形一周长度的一部分,所以不用计算在内.

建构周长概念,学生自主探究

为引出周长概念,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过程:

1. 确认学生的周长概念

(1)我们都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测量它们的周长,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周长?

(2)餐巾纸盒上有周长吗?这是哪个面的周长?

(3)你认为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对吗?(板书)

(4)你能解释这里的一些关键字语吗?(一周的长度)

(5)就像蚕宝宝在绕桑叶爬一周(媒体出示),你能找到桑叶的周长吗?让学生一边指,一边说出长度.

2. 举例周长

(1)生活中你能找出某一个面的周长吗?指出来并说一说.

(2)请一个学生先反馈,另外的学生进行反馈和纠错:什么面?一周的长度是什么面的周长?

(3)请另三人举例说一说,注意语言完整和用手比划.

教学意图及反思?摇 为了让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先通过预设的问题,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是如何理解周长概念的,其中须有动手比划的环节,这样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了. 另外,我让学生学会运用周长的概念来丰富生活中的素材. 通过生生互动、集体讨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并将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印象进行正向迁移.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折后的折痕是否也属于周长的一部分存有疑问,在这里,我花了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为以后解决周长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模型.

针对这个环节,我有如下反思:(1)在周长概念的建构上,一定要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自己的感知入手,教师进行及时反馈. (2)在引导概念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难点,通过学生的比较,深化理解. (3)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一定要语言规范.

练习巩固,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我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设计了如下层次的问题.

判断:红色部分是不是下列平面图形的周长?(图略)

(1)针对图形,追问学生少了哪几条边的长度,多了哪几条边?(生进行比对)

(2)分析最后一个图,强调学生要用手比划,红色部分是指哪个面的大小,所以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明确,哪个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意图及其反思?摇 这个环节中,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滤清错误认知,因此在判断题上有几点侧重引导:(1)追问问题的本质——多余边与缺少的边进行比对,追问其与一周长度这个概念的联系. (2)红色部分这个图,目的是让学生对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先有一个思维冲突和转折,为下一环节面积和周长的比较做好铺垫.

这个环节的反思如下:(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其展示在课堂中,集体探究. (2)针对周长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划,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和了解.

周长与面积的区分

针对周长和面积,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实践,如上学期学习了面积的知识,今天学习了周长的知识,请问哪些问题与周长有关?哪些问题与面积有关?学生讨论后,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教室地面需要铺多少地板?(2)定做铝合金窗,需要多长的铝合金?(3)给操场的一周围上栏杆需要多长?(4)需给操场铺上多少块草皮?(5)需给卫生间贴多少块瓷砖?(6)需给一幅画配置多长的木线条木框?让学生总结得到结论:求一周的长度与周长有关,求面的大小与面积有关.

教学意图及反思?摇?摇为了克服学生学习新知的负迁移,我提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辨析周长与面积,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知识结构,通过辨证认识,让记忆更加深刻.

总之,小学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在针对“周长”的课堂教学中,抓住“周长到底是什么长度?怎么测量?”这样的关键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发展对周长的数感感知,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建构平面几何知识的概念. 由此可知,数感的培养要从学生主体的操作入手,教师则是设计师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