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课堂主动参与率不高,初三课堂更甚. 本文认真审视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从话语霸权、杜绝插嘴、课堂心理气氛压抑等六个方面对初三数学课堂“失语症”现象进行客观地描述和认真地探析.
[关键词] 初三数学;课堂“失语症”;现象探析
初三年级数学课堂“失语症”是指非生理因素引起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沉默状态. 为了提高初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让数学课焕发生命的本真活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对初三数学课堂出现的“失语症”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认真探析.
主体意识淡薄
现象一:话语霸权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将学生置于“被动学”的境地. 笔者听过一节课,授课内容是“对二次函数的基本认识”,上课伊始,教师由“函数”的要素入手,再到草图的绘制,最后到对图象性质的分析,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讲解得环环相扣,细致入微,口若悬河,学生始终在位子上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地静听、静观、静思,唯一的言语互动就是偶尔配合老师说一句“是”或“对”. ?摇?摇
教师以其独特身份控制、支配话语,造成学生课堂“失语”,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课堂主体意识存在偏差,依然“以教师为中心”. 试想,在师生几乎没有彼此互动的言语情景中,当言语者的言说仅仅成为一种灌输,而倾听者对于这样的灌输只能机械地、消极地、被动地迎合时,教师的言语就成了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决剔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学生应是课堂教学言语的主体,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平等的参与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欣赏者,把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对话共享的过程.
现象二:杜绝插嘴
我班有位同学,学习成绩中等,上课特别爱插嘴. 当我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会突然插上一句,其他同学还未将问题回答完,他就旁若无人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在他的领头下,全班显得乱哄哄的,后来,我一看到该同学想插嘴说话,就赶紧用严厉的目光加以制止. 渐渐地,我发现,课堂上,这位同学不像以前那样活跃了,发言也不那么积极了.
2011年版的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不就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畅所欲言吗?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插嘴”是他们全身心融入课堂的不自觉行为,是情感的真诚流露,这说明他们积极思考了问题,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这种现象是合情合理的,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和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它是学生灵感的迸发. 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课堂的整齐划一,而对学生的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制止,岂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作为教师,只有提高课堂机智、课堂临场应变能力,采取种种科学、灵活的方法组织教学,用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化解看似“恼人”的“插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不高
现象三:参与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则采取旁观的态度,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处于失语状态. 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精心设计符合学困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问题,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其优势,并在群体中得到认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科学地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
现象四:提问“零等待”
笔者发现,在初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合作不够充分,甚至有些匮乏,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的状态,合作学习过程往往匆匆开始、草草收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就让学生交流讨论,容易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被人同化的现象,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的实质目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教师确实有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或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提供更长的思考时间时,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话语中.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避免出现数学课堂提问“零等待”的现象.
现象五:放任自由
在初三的数学课堂上,笔者也发现这样的现象:每当老师宣布合作、讨论后,整个教室就开始沸腾起来. 但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小组里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再倾听、不愿倾听. 有些小组中发言的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同学则端坐着,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言语失控”沸腾场面的原因是教师未能完成多重角色的转换. 强调学生合作时“学”的意义,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毕竟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 特别是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学习激情和动力不足
现象六:心理气氛压抑沉闷
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由于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初三数学课堂上,有的学生表情木然、反应迟钝,有的学生满脸严肃、拘谨压抑,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死气沉沉,有的甚至打瞌睡. 课堂心理气氛拘谨而刻板,冷漠而紧张. 在这种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完全背离了初三年级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发言.
笔者认为,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应该是恬静又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且严谨的有机统一. 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主动、乐于参与数学学习中,这是克服课堂“失语症”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消除课堂上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呢?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9年研究了组织者的领导方式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 结果表明,当组织者是权威型的,小组气氛则会紧张、沉闷. 当组织者是民主型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动精神. 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创设符合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堂情境,链接生活,让初三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诱导学生把学生知识的压力变为探索未知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总之,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充分、自由地交流和互动,就会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从而逐步改善或消除初三数学课堂的“失语现象”,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