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待自己的时代

2013-12-29 00:00:00conwood
方圆 2013年15期

【√】在作者和其他很多台湾人看来,蒋经国的作为,更像是顺水推舟,有很多的“顺应时势”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最多只能算是正确,远远算不上伟大

对台湾有些了解的大陆人,最熟悉的两件大事便是“二二八”与“美丽岛”。前者用一声声枪响,一滴滴本地人的鲜血,开启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后者则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的大门。

然而这样了解的历史却太过零散,只这两件孤零零的大事件,像是理清了骨架,却缺乏血肉。台湾是如何从“二二八”走向“美丽岛”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台湾都发生了什么事?每当想到这些,脑子中就只有空白。

张铁志的《时代正在改变》在适当的时候来到我的面前,向我介绍了不少这些年间发生的事,将骨架之间的血肉填了起来。写到此处,再推荐另一本“填充骨架”的书,便是《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书是另一个台湾人所写,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台湾发生的大事小情,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变迁。两书的差别是,本书的内容是报纸上的专栏汇集,内容更加严肃可考;后者则是由天涯的热门帖子汇编而来,语言更加直白有趣,但专业性不足。

《时代正在改变》介绍了一些大陆人对于台湾历史的常见误解。其中之一便是对于蒋经国的历史评价。在大陆的网络之上,对蒋经国颇多溢美之词,他推行开放政策,废除党禁、报禁,说他是“用独裁结束独裁的独裁者”,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这样认为。然而在作者和其他很多台湾人看来,蒋的作为,更像是顺水推舟,有很多的“顺应时势”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最多只能算是正确,远远算不上伟大。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这些原本不是台湾人的“外省人”占据了台湾的统治地位,进行威权专政,原本在台湾居住多年的“本省人”则被排挤到权力之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建交、大陆在联合国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反攻大陆无望等一系列情势变迁,使得蒋经国和国民党当局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蒋的应对是开发,一方面,推动经济、民生发展;另一方面,则逐渐接纳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挤的本省人。

而这种开放,就像是水坝被扒开了一个口子,水流起来就再难控制了。从“二二八”开始,台湾的本土民众从未停止过对威权的抗争,到了“美丽岛”之时,在台湾的民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自主意识,台湾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有的权利,也愿意为这些权利而努力。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蒋经国意识到强权难以为继,只好顺水推舟,让台湾彻底走向开放。

关于台湾的另外一个常见误解,便是对“台湾的人情味为什么那么浓”的解读。为什么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台湾总能受到那么热心的帮助?台湾人的心境为什么总是那么平和?很多大陆人去过之后,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台湾被传承了下来,然而在作者看来却并非如此。毕竟台湾也有过像如今的大陆一样暴戾的年代,而且,热心肠、平和的社会氛围,在欧美许多地方也能见到。这里摘抄一段书中原文:

“民主制度让人们有渠道可以表达并解决他对私人生活或公共社会的不满。他可以打电话投诉官员,可以写报纸批评,可以上街头抗议,因此可以降低社会的暴戾之气,减少被压抑而随时等待爆发的愤怒。人们会活得比较平和一点。”

这便是作者的答案。

读此书之时,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恰好发生了一件公交车纵火案。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顺的陈水总,在公交车上点燃了汽油,一场大火夺走了连他在内的48条人命。纵火伤及无辜,固然是不该,然而,若是陈水总能有机会找人申诉他的积郁,或者找个地方和平抗议,或者找报纸说出不幸遭遇,哪怕早一点点让他有机会得到一丝同情,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常有人说当今中国的社会充满了戾气,是否作者这个方案,可以起一些作用呢?

每次观察台湾,就不由自主地想对比大陆。张铁志笔下的台湾,与大陆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台湾能走向今天的状态,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确实起了不小作用,然而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人心:台湾人经历了那么多事,他们知道“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读罢此书,心中的一个观念更加被强化:暴力终不可取,民心才是关键。

本书的后半部收录了张铁志对于世界许多地方的政治评论,内容较为分散。他本人在台湾长期从事政治与文化评论,从书的主题而言,我希望能把前半本书写台湾的内容充实一下,篇幅变长,独立出版。台湾人看待自己的时代,这才是亮点所在。

推荐者:宇培峰

宇培峰,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著有《新儒家、新儒学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

《法意与人情》 梁治平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本书被海天出版社归为“人间小品”,其实名不副实。《法意与人情》实为专门的学术丛谈,不过梁治平写的并不枯燥,读来很有味道,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内心的理想抱负。

梁治平蕴含的意思有一层是反省,古代中国以刑为法,以礼为法,蔑视人权与商品经济,这些糟粕文化体现在法律进步上就是副作用。有什么样的法律,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史料借鉴。

《皇权的另一面》 陈俊强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恩赦,作为中国政治传统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制度,在跨越千年的中国专制时代,为历朝历代帝王所沿袭,成为帝王施恩于天下百姓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代恩赦制度,包括大赦、曲赦、降罪、录囚等等。

陈俊强的作品《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全面检讨了北朝至唐末近500年内恩赦制度的流变及得失。

该书史料翔实,视角独到,论述精辟,是研究中国古代恩赦制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高道蕴、贺卫方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对于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具活力的中国法律传统,国内学人有许多好的著述。但是,带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西方学者怎样看待我们的传统?他们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发展和运用了哪些材料?得出了什么新结论?对于中西两种法律传统的异同,他们有什么新颖的见解?

本书由中美两方学者合作编译,贺卫方等人亲笔操刀,展示了最近二十年间美国汉学家的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到,以邻壁之光观照汉家故物的风味。书中内容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为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开辟了别具一格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