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 Times

2013-12-29 00:00:00胡园园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期

“秋千,树屋,洒落一地的夕阳。时光仿佛停滞,此刻,唯愿岁月静好!”写下这条微博时,我正在汉堡郊区一栋三层楼的洋房里和德国媒体人Anton共进晚餐,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中国记者。我们都是2012年中德媒体使者这个项目的参与者。

那是8月初的一个傍晚,彼时,51岁的Anton还是《德国金融时报》(简称FTD)评论部主任,他已经在这家报纸工作了13年,是FTD的创建元老。而他从事媒体行业也已有29年了,并在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

我们聊各种话题,Anton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之行充满了憧憬。如果不是因为他有两个孩子还在念书,需要照顾,他就让太太和他一起来中国了。中德媒体使者这个项目每年都会邀请8名中国记者去德国学习工作3个月,同时也会挑选8名德国记者来华。

当时,我们几个中国记者已经在德国待了两个多月,拜访了德国各个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包括《明镜周刊》《明星》《时代周报》等。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们,传统媒体的订阅量和广告收入都在连年下滑,连《明镜周刊》这样的老牌媒体也不例外。这种下滑在世纪之初广告客户开始转向网络端时便已初露端倪,并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元区债务危机而加剧。《明星》杂志的主编甚至断言,传统媒体会在10到20年内消亡。

插图/Nath

“看来哪儿都一样啊,”我暗自忖道。早在若干年前,美国的媒体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但就像“狼来了”喊多了一样,我反倒不觉得那是多么紧迫的事情了。

再次见到Anton已经是11月上旬,他来我们报纸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他饶有兴趣地和我们分享FTD的工作流程并找了好几个选题,准备给自己的报纸写稿,还积极筹划了几个实地采访计划。但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告诉我,在一次闲聊中,Anton向他表示过担忧:说不定我回国后就可能失业了,不知道今年我们的投资方是否还会继续投资?

从担忧变成现实,这个过程比我们所有人预想的都要快。

11月20日,《明镜》在线报道:总部设在汉堡的Gruner+Jahr出版集团董事会决定停止出版FTD,监事会将在周三最终批准。该报于2000年创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达1200万欧元……

12月8日,FTD在出版最后一份报纸后停刊了。绝唱版头版整版黑底上就写了几个白字:终于黑了。

最后见到Anton大约是几周前,这个一向精力充沛的德国人有些疲倦,满脸落寞。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回国后你有什么计划么?”他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我没有计划。没有!”

“别担心,以你的资历,一定能再找到合适的职位的!”我试图宽慰他。

“一下子有五百多名记者同时失业,再找合适的工作谈何容易!而且我当了这么多年部门的主管,也希望尽量能找到一个相似的职位,但很多媒体更愿意从内部提拔负责人,”他语气中满是无奈。

11月中旬,德国另外一家知名报纸《法兰克福评论报》申请破产。那天Anton告诉我,另一家总部设在柏林的通讯社也倒闭了。他说他的补偿金或许也只是几个月的工资,而且还要上缴高额的税金。

“那么就尝试一下别的行业机会吧,总会有办法的吧!”我继续说着,但觉得自己底气不足。

“也许吧,说不定哪天会给China Daily打工呢!”他自我解嘲。

临别时,Anton还是给了我一个微笑,虽然有点勉强。我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北京冬日的暮色里,脑海中却闪过8月初汉堡那个美好的傍晚。而我们这些中国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离这样的冬天又还有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