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3-12-29 00:00:00
财经 2013年2期

焦点

新身份证需采集指纹信息

【本刊讯】(实习生 李虹雨)1月1日,北京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正式在房山区、大兴区启动,其他各区、县将在2013年内逐步推开。

居民在登记信息时,用手在指纹采集器上轻轻一按,即可获取指纹图像,再经计算机识别、处理后的指纹信息,将成为身份证登记项目的新成员,这是依据2011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今后身份证将录入指纹,为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电信、教育等部门准确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提供便利。首次申领身份证,以及换领、补领身份证时,公民皆要登记指纹信息,此项不另外收取费用。

每个人的指纹特征都是唯一的,并且终生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通过比较预先保存的指纹信息,可以验证个体的真实身份。河北省公安厅治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支队长吕树林介绍,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公安机关和社会用证单位可以通过核验指纹,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以及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等违法犯罪行为。

指纹图像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识别的精度和识别系统的处理速度,因此,指纹采集技术非常关键。在此次身份证指纹采集工作中,中国使用的是光学指纹采集技术,这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指纹采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当光线照射到压有指纹的玻璃表面时,被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并传输后端进一步处理。其中,反射光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压在玻璃表面指纹的脊和谷的深度,皮肤与玻璃间的油脂和水分。

“这一技术优势在于稳定性好,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光不能穿透皮肤表层,光学指纹识别系统只能够扫描手指皮肤的表面,不能深入真皮层。”北京数字指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文革向《财经》记者分析。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因长期劳作或其他原因,指纹被磨得没有痕迹时,光学采集就无法获取指纹信息。

无论如何,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也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由于现有的基于智能卡、身份证号码和密码的身份识别系统很繁琐,而且并不十分可靠,生物识别技术根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来识别个人的身份,包括虹膜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技术和声音识别技术等生物识别技术,如今已经渗入各国的多个领域,成为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系统。

近年来,中国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安检、银行、大型体育赛事等。2004年,深圳-香港边关通行关口安装上了人脸和指纹识别自助通关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人脸识别电子票证系统,通过真实人脸和购票照片的比对,实名制验证参加开闭幕式的持票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采用近红外人脸识别出入口控制,进行安全防范;一些煤矿也采用了虹膜识别系统,进行工人工作记录的管理及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目前,由于二代身份证存储空间有限,无法存入指纹图像,真正使用身份证存储的指纹信息进行身份识别还无法实现。不过,建立指纹数据库是应用的前提,徐文革分析,“中国处于很早期的全民指纹采集阶段,十几亿人的指纹采集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要建好指纹数据库,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

进展

科学家揭示止痛原理

美国研究人员对一位长期患有严重的面部疼痛病症的病人,进行大脑电击,当电流刺激病人脑部某一区域时,大脑释放出了一种类似鸦片的物质,该种物质被认为是迄今最有效的镇痛剂之一。

实验显示,受电击之后,病人大脑中的一种名为mu-opioid的物质明显增加。这种物质被多数观点认为是大脑中能够减弱疼痛感的主要根源。该项研究表明,未来可以依靠mu-opioid而不是现在的类似鸦片制品去削弱病患的疼痛感,避免病人对鸦片上瘾的情况出现。

变聪明也有代价

奥地利研究人员对鱼类的研究结果显示,动物虽然可能通过增大脑容量而变得更聪明,但有可能付出繁殖能力削弱的代价,因此总体上看变聪明是否能增强生存能力还得视情况而定。

通过对孔雀鱼进行人工筛选实验,研究人员发现,脑容量大的雌性孔雀鱼确实比脑容量小的雌鱼更聪明,前者生育的后代数量比后者少约五分之一。研究人员指出,大脑是动物身体中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要通过增加脑容量来变聪明,就会要其他一些器官付出代价。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正是这种“成本”限制了动物大脑容量的增长。

看科学

黄海葵看起来像是一朵漂亮的花,然而它是不好惹的。与珊瑚和水母是近亲的黄海葵,会使用充满毒液的触须去刺伤过路的鱼,使后者神经麻痹,并最终吃掉这些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