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3-12-29 00:00:00
财经 2013年2期

新经典

《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美)威廉·曼彻斯特著,姜明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著名史学家、作家,曾入美国海军服役,并在冲绳岛负伤。此后,他开始历史写作。在其延续5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共著书18部,包括《光荣与梦想》《总统之死》等。

本书是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家族的传记。克虏伯曾是最著名、最成功的国际军火商之一,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与德国政治紧密捆绑在一起:俾斯麦对克虏伯家族十分敬重;希特勒也曾在战争期间草拟特别法,以保护克虏伯家族的财产;1945年在纽伦堡,克虏伯家族首领被判“反人类罪”。讲述克虏伯家族复杂历史的同时,曼彻斯特还回顾了德国民族的起源,形成一段从1870年至今的德国编年史。

《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中国经验和理论》,权衡著,格致出版社2012年11月

权衡,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等著作。

关于当前中国收入差距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研究路径包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关系;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研究收入差距程度;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引进收入流动性分析框架,从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福利发展等视角分析和研究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收入流动性的内在关系及运作机制。本书为思考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富有创新的框架和思路。

知识与情趣

《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黄道炫等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这是黄道炫先生与其老师陈铁健的联袂之作。本书从精神层面的透视出发,讲述蒋介石之成败得失,在众多关于蒋氏的著作中更显独到。

提到蒋介石信奉基督教,人们一般将其归因于西安事变,认为这是他明确信仰基督教的开端。但作者结合蒋、宋有关西安事变的记载发现,尽管这段经历让蒋增进了对基督教的信仰,但他与基督教关系密切并不完全自此开始。事实上,这也与孙中山的宗教信仰有关联。此外,科学、革命、伦理道德,是蒋介石赋予基督教的关键词,他以此思想影响部下,以对抗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欣赏苏联的组织、宣传、社会控制等实践,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政治军事活动中。蒋介石对苏联的欣赏和疑忌同时并存,在形势发展之下相互激荡,“铺垫”其反共反苏的心理基础。

《城市的胜利》,(美)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

爱德华·格莱泽,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从经济学视角观察当今城市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

作者认为,生活在城市里才是真正环保的生活方式,那里交通方便、居住面积小,人们无须时刻驾车。他借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呼吁,如果热爱自然,应该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定居。在作者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还能刺激创新。但战后美国的都市化,是在否定“城市胜利”。中产阶级厌烦城市的多元性,宁愿搬到郊区与拥有相似经济状况的人生活在一起,这种郊区化又创造了新的社会隔离。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眉睫著,金城出版社2012年3月

眉睫,作家,原名梅杰,湖北黄梅人。著有《朗山笔记》《关于废名》《现代文学史料探微》等。

这是作者过去十年的学术文集,记录许多在文学史上被有意无意遗忘的作家的故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同时代的历史遭遇了相同命运,今天人们所了解的文学史或有所扭曲,或有残缺,难以展示中国文学所走过的真实道路。本书发掘和研究这些“失踪者”的经历与著述,目的就在于补充现当代文学缺失多年的部分。作者的工作最有意义之处也正在于通过拾遗式的搜索,呈现给我们中国文学的另一个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