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2013-12-29 00:00:00
财经 2013年2期

焦点

亟须解决收入不平等

香港科技大学 李骏等

“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

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

公平观的一项实证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中国社会收入不平等迅速扩大,人们对不平等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却取决于他们的自我利益,也受相关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表明,老一代人和国有部门就业人员赞同较少程度的不平等,他们深受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影响。

至于宏观社会变迁对个体态度的影响,将地区不平等程度这一变量明确纳入分析模型发现,尽管人们认可的不平等程度与他们感知的不平等程度呈正相关,但它却与社会实际的不平等程度呈负相关。

关于中国不平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能威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观点,近来受到一些研究者质疑。有学者发现,中国民众将当前的不平等更多地归因为个人绩效因素而非外部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民众对不平等的态度更正面和积极;中国最弱势的农民群体反而更倾向于接受当前的不平等。

不平等与社会不稳定之间要发生联系还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民众如何感知和评价客观的不平等状况。研究表明,不平等问题仍是中国政府亟待重视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对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具有某种社会共识:提高低薪酬职业的收入,同时降低高薪酬职业的收入,最终缩小收入差距或不平等;另一方面,实际的不平等与认可的不平等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即不平等程度的上升确实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因此,政府应顺应民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不平等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的群体之间在认可的不平等程度方面是存有差异的。社会群体之间在不平等态度上的分化模式,既构成“整体性不平等不一定会导致整体性不稳定”观点的另外一个重要诠释,也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策设计及其执行具有参考意义。

制度

改进土地出让制度

北京大学 蔡洪滨等

“中国的土地市场拍卖:腐败的证据?”

《兰德经济学杂志》即将刊出

中国土地出售最常见的形式是拍卖与挂牌。实证发现,挂牌成交土地的成交价显著低于拍卖的价格,但挂牌土地的质量却通常好于拍卖土地的质量。这有悖拍卖理论的原则,因为拍卖理论预测,拍卖方应该选择挂牌方式来出售质量差的土地以最大化预期收益。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拍卖方和开发商之间勾结。

挂牌过程中,与拍卖方勾结的开发商可以率先报价,其他潜在的竞标者在感觉该土地已经被内定后往往主动退出,与拍卖方勾结的开发商便可以低价拿地。因此,挂牌可以为土地拍卖官员和开发商的合谋提供制度便利。而挂牌出让土地的单位毛利率比拍卖出让的土地要高,且容积率调整的频率和幅度要大,可见挂牌便于操纵结果。

由于土地出让中腐败的存在,使得挂牌市场的竞争性降低,导致土地的出让价格下降,操纵者暗中获利,地方政府财政蒙受巨大损失。所以,改进土地出让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观点

产权保护制度有助降低主权风险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Jennie Bai等

“主权何时更可能向企业转移风险?

产权制度差异与CDS利差”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员工报告第579号

当一个主权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时,它可能会倾向于征用私人部门或将风险转嫁给私人部门。这可能是国际私人投资公司为什么需要考虑主权风险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产权保护有效,那么主权风险转移到企业和增加企业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就都会减轻。

根据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企业的信息,对一种新信用违约互换(CDS)风险转移的平均强度,以及其产权保护制度在降低此类风险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主权风险对企业信用风险在统计上和经济上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一旦有主权风险,企业的风险也会提高。

不过,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因公司不同而有差异,国有企业表现出与政府较强的关系,主权风险就容易转到它们身上。但强有力的产权交易制度往往会削弱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从而降低主权风险转移给企业的可能性。

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