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的生育率?
南加州大学的博士生王非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利用新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找出了它们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
之前,学者们对人口政策效应之所以分歧那么大,一来是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数据和模型;二来许多学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历史的认知并不完全,因此采用了不完整的政策度量。
而王非发现,如果一种度量忽视了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或忽略不同人群之间的政策差异,会造成政策效果的错估,主要是低估;反过来,如果一种度量过宽,把其他对生育率有关的因素也纳入进来,则会高估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不仅随时代变迁,而且对不同群体的实施力度不同,对作出正确的判断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一个有代表性的随机样本发现,自1963年就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城乡的生育率有重大影响。据估计,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减少了2亿左右。
王非的研究,采用了一个对于计划生育政策较全面的度量。因为政策度量比较细致,这项研究可以将政策的净效果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中分离出来,并且这种度量考虑了不同阶段的政策差异及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估计。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计划生育开始实际上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1959年-1961年大饥荒结束后,生育率强势反弹,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标志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拉开帷幕。这一阶段人口政策主要针对城市,且基本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例如,上海市政府建议每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三个子女,且尽可能将生育间隔控制在四年以上。
1971年随着国务院51号文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强制执行。上世纪70年代的政策可归纳为“晚、稀、少”,意指结婚要晚、生育间隔要长、生育数量要少。这一时期,每对汉族夫妇被要求最多生育两个子女,违反规定的家庭面临数目可观的罚款和其他处罚;同期计生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力度不及城市。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公开信》,计生政策进入第三个阶段,即“一胎”政策阶段。在农村许多地方,实际采用的是“一胎半”政策,即第一胎若是女孩,夫妇还可以再生一胎。这一阶段的政策对少数民族也比较宽松。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1943年-1960年出生的城乡妇女将比现在平均多生育1.2个子女。第二阶段的“两胎”政策和第三阶段的“一胎”政策效果相当,略大于第一阶段。而且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大过农村,它显著降低了少数民族的生育率;而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们认为,中国的人口政策仅对非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计划生育降低中国生育率的发现与大部分已有研究一致,问题是理解它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可以拿计划生育的影响和母亲教育水平的影响来做比较。学界一般认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但对于1943年-1960年出生的妇女,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大约相当于她们接受三年初中教育对生育率影响的3倍。这意味着计划生育的效果虽然不像官方宣称的那么大,也不像一些学者宣称的那么小。
如果没有长达半世纪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也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快速下降。计划生育的作用是使中国人口转型过程提前了,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在代际间加速下滑。
经济学、人口学领域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大部分研究认为,伴随着计划生育,中国的家庭规模迅速减小。其正面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源与环境压力,提高了子女教育水平,改善了父母健康状况,增加了家庭储蓄率等。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第一胎是女孩的中国城市家庭而言,计划生育政策可使家庭储蓄增加三成以上。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近年来的宏观“双顺差”正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人口结构有关,计划生育也起了作用。
计划生育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且不谈该政策执行过程中非人道的一面,性别比日益失调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因计划生育政策日益严峻。前者指新生儿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这很可能与“一胎半”政策和随之发生的选择性堕胎有关;后者意味着每个工作人口将不得不负担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目前学界对中国计划生育的人口和经济影响已大致清楚。若计生政策的目标是控制中国人口规模,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给定目前已有的证据,延续目前政策的“经济”原因不外乎两个: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必须指出,承认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数量发挥过作用,不等于说现在终止计划生育,人口总量就会失控。
在1960年出生的人中,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61。模型预测,若无计划生育,她们的生育率在2.8左右。对于更晚出生的女性,无法精确计算政策对其生育率的影响。
假定城市化、教育水平和抚养成本提高等社会经济因素继续发挥作用,若现在终止计划生育,197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小于2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在城市化继续推进、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的大背景下,担心放松或终止计划生育会造成人口爆炸性增长,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当前中国政策的目标是提高人口素质,那么比控制人口数量更直接的措施是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实际上对城市生育率的影响比农村更大。因此,这项政策很可能因为影响城市家庭的生育决策而扭曲了私人教育投资的资源配置,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平稳转型可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