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上课普遍存在着照本宣科的教学情况,这导致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无趣。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对知识探索、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 语言艺术
语言具有巨大的魔力,它能让乏味的变成有趣的,能把单调的变成丰富的,能使呆板的变成生动的:能化腐朽为神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活跃的课堂气氛则需要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调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黄河发源地、水循环有关;“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与我国河流流向及水循环有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与地球自转有关……举不胜举,诗词的语言是精练的,又是形象的,富有意象,蕴涵着许多自然地理的知识。需要教学者在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能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机智。
二、课堂的合作探究艺术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时间不长,由于各学校、各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在具体的应用中要及时总结,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对各方提出的质疑也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为实施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实施平台,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合作学习应该强调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作用。首先,要强调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增强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合作的质量。其次,要注意小组合作的评价及奖励体制,比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各自进步的分数相加后进行组间对比,进而对比不同组间的进步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而不是简单地将小组成员总分相加。再次,应该注意组间的竞争机制,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间更好地合作,以取得与其他组相当或比其他组更好的小组合作效果。
教师方面,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学习探讨者之一。如专题讨论课,讲“走近国家”这一章中的“日本”“美国”等内容时,教师发动学生着手搜集相关的地理资料,为讨论课的发言做准备,并进行共同讨论,提高学习能力。
三、提问的艺术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提倡必要的课前、课堂提问,若在每节课之前,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问题,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地理课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应注重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巧妙地与地理知识结合,用生动的描绘,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主持人,要讲究教学艺术。他们既要组织并参与到学生的探讨过程中,更要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资源共享,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策略,保证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