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是指课堂教学中细小的环节。细节虽小,却不可忽视。因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处理。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并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加以有效的处理,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时刻充满智慧,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课堂需要“迟缓”的评价
课堂上一位老师教学这样的一道题:学校要建一个周长是25.12米圆形花坛,你能算出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生1回答:先求半径25.12÷3.14÷2=4(米),再求面积25.12×4÷2=50.24(平方米)。老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沉默了,也许是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释。这时生2说:求圆的面积公式应该是3.14乘半径的平方。他说错了。老师问:同意生2说的,请举手。全班举手,教师也默认,且让生1将圆的面积公式重复了一遍。
课堂中生1的想法真的不对吗?求圆的面积一定要用3.14乘半径的平方才能算出来吗?其实不然,我们只要将生1的解法稍微变化一下,就可以看出:25.12×4÷2就是圆的周长乘半径除以2,而圆的周长等于2乘3.14乘半径,那综合起来就是2乘3.14乘半径再乘半径除以2化简后也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解法完全正确。可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它的对与错,自己也不能判断对与错,在听了生2的回答后,立刻全班裁决,就像抓了救命稻草一样,给学生暗示:生1的方法是错误的,生2的方法是正确的。其实生1的方法很值得研究,可是由于教师未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评价,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这种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将问题缓一缓,放到课后,让更多的学生去思考后再共同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冷静地思考问题的解法是否正确,是否有研究价值,如何全程评价。
二、课堂需要“迁移”的环节
听了一位教师“升与毫升”的课堂教学,老师问:学习了毫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正当学生们大谈自己今天的收获的时候,生1突然问道:老师,1毫升等于多少克?老师感到很突然,但还是镇定地回答说:你能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吗?1米等于多少元?学生哄堂大笑起来。生2说: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不好比。就好像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重量单位,它们也不好比的。老师很开心地表扬了生2:你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对着生1问:听明白了吗?生1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节课在这样的一个小意外中“顺利”收场。
课堂教学中意外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而如何处理,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我认为,学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原因是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有些饮料瓶上标的是毫升,有的是克,它们都是液体,由此发现容积与质量有着一定的联系。其实,教师在生1的问题上可以稍加引导,例如,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同时教师也可设计一个课后小实践:准备1 000毫升的水或其他液体,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再算出一毫升是多少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堂需要“深思”的意外
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事先发给学生11~20的卡片。课堂练习时,让学生根据要求说出自己拿到的数的组成,学生兴趣高涨。老师说:11~20中最大的一个数请上来。生1说:我是20,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老师说:比20少3的数请上来。生2说:我是17,我是由1个10和7个一组成的等等。这些孩子按照顺序站在台上,排成一排。不料,回座位时,学生却一哄而散。此时其中一个学生大声喊道:不能乱跑,我们也要按顺序下去才行。
上面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理睬学生的话,学生“一哄而散”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顺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按顺序回到座位,不仅能再一次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受到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教育。教学细节对学生心理、行为所具有的“教育性”应当给我们每一位教师警示。教师备课时要能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当面对无法回避的意外时,教师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课堂是师生共同谱写的一个个教育故事,师生要想在有效的互动中共同成长,必须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只有谨慎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才能留住课堂的精彩瞬间,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和充实,智慧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