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探究式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2013-12-29 00:00:00王殿庆
成才之路 2013年11期

目前的古典诗词教学,无论是教材赏析,还是试题编排,均难尽人意。普遍存在蒙上了学生追寻、探究的眼睛,难以让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使原本乐于发现的学生只能面对枯燥的肢解而黯然神伤,试题答案的模式化、标准化更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一问题凸显了运用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营造问题情境,点拨诱导,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诗词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切忌逐字逐词的生硬翻译、串讲,必须启发学生由重点词句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晚唐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让学生通过想象六朝的今昔变化,来明白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从而理解诗人说它“无情”。

亲身参与探究,思辨争鸣,鼓励创造性的见解。很多教师,往往囿于教参、刊物、网络上的所谓权威解释,来定出对某一诗词的标准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其实,只要不是有违原则性的、大方向性的错误,就应该鼓励欣赏,激发学生探究有深度、有创造性。苏轼的《蝶恋花》上阕:“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其中“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哪个字更恰当,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阐述见解的例子。回答“绕”字好,因为它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回答“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无论哪种回答,都无伤诗词整体意境情感。

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在对该诗赏析时,我只给出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有学生回答,是写李白自己;有学生回答,是写闺中思妇;也有学生回答,诗人、思妇兼而有之。学生的观点鲜明,见解精彩纷呈;分析切中要害,依据充分,有说服力;探究深入,课堂气氛活跃。

只要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能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中找出规律,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只是诗词教学,在任何模块、学科都能使教学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