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验着每一位班主任的智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 察其言,观其行,把脉学生的心理类型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反映着他的内心活动情况。小学生天生好说好动,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做好观察。有些学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喜欢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学生有可能是自卑型心理的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大声喧哗,目无他人,敢做敢说,无事生非,一刻也不停地说和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可能是多动症型心理的学生;有些学生喜怒无常,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有一点挫折就暴跳如雷,过一会就风平浪静,这可能是情绪型心理的学生。有些学生上课时左顾右盼,三心二意,乱涂乱画,注意力分散,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可能是行为型心理的学生。班主任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二、 多倾听,言其声,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类型,班主任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倾诉,合理宣泄,教师用心倾听,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和尊重,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对自卑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主动开口,大胆参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多动症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静观其变,然后让他自省,从而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纠正;对于情绪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做暗示,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策略,在言语中帮助他慢慢稳定情绪;对于行为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利用肢体语言,不时地进行提醒,必要时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正。
三、 多赏识,勤鼓励,让学生心向阳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让学生心向阳光。对于自卑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故意设置一些他一定会的问题让他“灿烂”,一步步走向自信;对于多动症型心理的学生,赏识他的积极面,鼓励他的勤奋;对于情绪型心理的学生,赏识他的知错就改的好品质,鼓励他做好情绪的主人;对于行为型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进行赏识和强化,必要时进行一些行为训练,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不足,自觉耐心地进行改正。
总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做好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促进他们快乐成长。作为班主任,要运用自己正确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真心,精心呵护祖国的未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自由快乐成长。只要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用心,多动脑,勤观察,勤思考,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