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孔 子 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同时,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提高合作和思考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
合作学习由于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教师加强引导,强调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任务的设置、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方法的多样性和社会性等,以促进合作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组进行交流。 全组交流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合作学习应该强调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作用,增强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合作的质量。要注意小组合作的评价及奖励体制,注意组间的竞争机制,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间更好地合作,以取得与其他组相当或比其他组更好的合作效果。
三、加强实践活动,提高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打破语文教学原有的轻实践倾向,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传统的教学拘泥于课堂,课堂教学又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当成全部知识的唯一来源,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会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我们要通过建立一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社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是必须通过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实现和完善的。如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确定主题和公布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即兴演讲活动、辩论赛、创办学生文学社等。也可将课堂转移到具体场所,如亲临宗教场所,亲至博物馆和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的现场感受,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通过“实践”,明白“如何学习”,再把它“学好”。如果学生能不断实践有所进取,有所创新,走出书本和课堂,就会健康成长。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习,也促进了教学反思,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智慧。